- 抑郁症是生理疾病还是心里疾病?抑郁症怎么才能痊愈?
- 促进精神疾病康复的因素有哪些?
引发人们抑郁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中遭受了一定的挫折,从而引发情绪突然改变;或者人际关系不和睦、家庭矛盾突出引发的情绪问题;或者自尊心受挫,长期压着愤怒的情绪无法发作。这些情绪无法宣泄时会造成人们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抑郁——让生命意识脆弱的情绪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抑郁已经被列为人类十大疾病的第五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经有数亿抑郁患者。虽然这种疾病的治愈率可以达到60%~80%,但它依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为这种疾病一旦不及时发现,不合理治疗,患者自杀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我国每年***的案例中有80%的人患有抑郁症。
案例
小丽(化名)今年三十四岁,工作收入还不错,在私企高收入的工作压力也是让人崩溃,每天忙着处理各种事务,除了周末休息一天,几乎每一天都在加班,儿子三年的幼儿园举办的各种活动,她几乎没时间参加;老公是家中独子,自私冷漠,收入不高,与小丽经济独立,生活上还常常靠小丽接济,吵架过后都是冷战收场,婚后几年各种节日,从未收到过来自老公的祝福和礼物,对孩子不管不问,刚入一年级的儿子需要辅导,与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公婆矛盾不断;本是远嫁的女子,在一个没有亲人朋友的城市生活近八年,婚后生活如一坛死水,她早已对生活失去了***,只有孩子是她温暖的港湾,忙碌的工作可以麻痹她瑕想的空间,不想给远方的亲人添麻烦,对父母总是只报喜不报忧。
不知从何时起,小丽发现自己空下来时就会莫名伤感、胡思乱想,想到自己要发狂,上班路上会感到害怕,会被突然出现的人吓到,对家人的脾气变得暴躁易怒,对孩子亦是如此,原本在职场自信满满、从容淡定的自己,从何时也变得有些卑怯,感觉被身边同事孤立;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常常感到胸闷、乏力、气短,感到紧张,记忆力明显下降,经常丢三落四。常常感到自己快要崩溃。
小丽的抑郁经历,由工作和生活环境所致,长期高压工作,精神紧张,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关心和爱,远嫁异地他乡,无亲朋好友倾诉,长期压抑情绪无处释放,整个人的身心都会受到损害,如果一直让抑郁的情绪在心里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引发疾病,就无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避免抑郁情绪的发生一定要及时从抑郁状态中解脱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活动要有节制,不能使自己无休止地处于紧张状态中。在紧张程度较高的活动中,要学会调节,如伸懒腰、听音乐等,使精神得到必要的松弛。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
第二,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多结交朋友,参加聚会,与亲朋多沟通,出去散心旅游等,尽可能避免产生应付式的心理活动,而使得自己情绪低落、抵触。
总结,其实每个人都有过抑郁情绪,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情绪历时较短,事情过去之后,抑郁情绪很快会消失;但有些人却无法自主排解,因为不知道怎么说,说出来怕别人不能理解。希望有抑郁心理的朋友们,都能够勇敢的对亲朋好友说出自己问题,一次倾听、一个拥抱、一句关心的话,就能让你的心理变得强大,要学会保护自己,善待自己,给自己一个释放口。
首先,抑郁症本身它准确的来说,它不足以称之为一种病,它只是属于精神科的一种诊断情况,精神科把长时间的心情低落,对生活丧失希兴趣以及对自己抱任何期望等表现出来一系列状态归结为所谓的“抑郁症”。
所以,抑郁症一开始表现出来心理上有问题,自己消极的情绪状态导致自己不断地往不好的方向暗示,本来没有事儿的,但一味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病,是不是抑郁了?然后就查一系列有关抑郁的文章也好,还有一些治疗方法,把自己归为了抑郁症患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上开小差了,精神状态不佳,身体上的毛病也显露出来了,比如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冒🤧生病,食欲不振,懒惰无力,对任何事是心有余力不足……
众所周知,支撑人走下下去的不是身体多强壮,而是内心有多强大,所以精神崩溃了,身体上自然而然就垮掉了。
因此,抑郁症表现出来的既是心理上又是生理(身体)上的“疾病”(我还是觉得疾病不够准确,个人认为症状或者状况算是比较能接受。
起因是心理问题,但是人的心理情绪影响身体的荷尔蒙,肾上腺产生的压力激素导致荷尔蒙紊乱影响大脑植物神经,因此生理上也是不平衡的。治疗的话是一个整体恢复平衡的过程!
我曾经因为小美的病情,专门查过抑郁症相关的治疗。
书上说,抑郁症治疗通常分两大派系:生物精神病学派,俗称“有脑无心”,主张药物治疗;纯心理学派,俗称“有心无脑”,主张通过改善情绪、认知、行为等治疗抑郁症。一般复发3次以上,药物已经不能轻松解决了,[_a***_]大多会建议患者同时进行心理治疗,望能重构患者的认知,以达到彻底治愈。
小美是我的大学同学,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察觉出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她性格活泼,与人和善,是一个很好相处的女孩。她的不一样,在她表白被拒后日渐凸显出来。比如她和你说话的时候会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你看,反应也会慢半拍。再比如,她能一夜不睡,等在那个男生楼下,只为了和他说说话。
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候她已经出现很严重的幻听了,可她一直在很努力的让自己听清别人说的话,这样才能和自己脑子里的臆想作斗争。可惜当时的我们还太年轻,只是觉得她有点奇怪,便就被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并没有给予她太多的关注。
后来直到她休学,我才断断续续听说她的消息,听说她父母对她不离不弃,专门停职带她去环游大好河山了,后来她考上了心理学研究生,遇见了很好的室友,逐渐与常人无异。
抑郁症是生理疾病还是心里疾病?抑郁症怎么才能痊愈?
生理疾病是指由身体的某些器官细胞发生病变,出现了症状。心理疾病是指人的某些认知思维不合理,产生了焦虑,出现了症状。
抑郁症是个性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的人,在经历某些失败挫折之后,不能客观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而是盲目自责,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将来没有希望,这种对能力和将来的高焦虑导致的。
有抑郁症的症状和病因分析,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是很常见 的心理疾病。但有的人质疑,既然是心理疾病,为什么会有躯体方面的症状,如胸闷气短,头痛头晕,心慌心悸,为什么会有神经递质失调,为什么体质变差,免疫力降低,实际这些都是焦虑造成的。
通过交流让患者看到自身优点和长处,并不断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实施,自信心不断提升,抑郁的症状就会不断减轻,治疗抑郁症的优势,就是利用抑郁症患者过去的成功经历,重新塑造到原来的优秀状态。
那就是坚持服药。这是一个基础。
对妄想的看法。我发现很多病友都有同样的妄想,比如认为人类被机器人入侵了,周围的很多人都是机器人扮演的;再比如认为自己是救世主;再比如认为自己发现了真理,要创造一个宗教等等。不同病友可能会有类似的妄想。然而,在正常的人群当中这里面的每一个妄想的主题都有人写成了小说或者是在进行一些***说或者推论。这说明有这些想法不奇怪,但是如果这样的想法超过了一个度,就成为了病态。人的大脑是一个精密的仪器能够自我平衡,所以正常人出现这些想法时只是一闪而过,当做笑话或者***或者是幻想来处理。病友却把这些当成是真的了,我觉得这是大脑失去平衡的表现。大脑失去平衡,导致认知出现问题。这大概不仅仅是心理精神问题,也有生理上的问题。
然后,对于怎样防止复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1、坚持服药是基础。***服药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为了摆脱***这个社会标签吧。其他的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病人很少有不愿意服药的。因为人生病了,需要吃药这很正常。但是,***被社会贴上了歧视的标签,不愿意吃药可能是因为这个标签。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停止服药极大地可能是复发,复发一次,严重一次。
2、与主治医生保持联系定期复查。***是慢性病,定期到主治医生处复查,一是可以及时反应自己的情况,接受主治医生的治疗和指导,二来可以提醒自己的病者身份,不至于擅自停药,保持谨慎细微,再者,这种病是终生性的,以后说不定会复发,与主治医生保持联系,会增进医生度自己的了解,有利于后期可能出现的治疗。
3、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我觉得这个很重要。一旦建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自己就会感受到来自人际关系的正面力量,可以在自己失落的时候支持自己。健康的人际关系就像是一个正能量的通道,会不断向自己输送正能量,这对于防止复发是十分重要的。
4、力所能及的工作。坚持做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能够从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对于恢复社会功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工作能促进自己回归社会。回归社会会使得自己的注意力放到社会生活上,淡化自己对自己疾病的关注,感受正常的生活,逐渐自我认同,觉得自己跟正常人没什么差别。
5、铭记自己的疾病身份,保持谨慎细微。不是要自我贬低,而是说要防微杜渐。防止自我放纵,诱发疾病复发。就像是高血压的人尽量不好发脾气,糖尿病人不要吃糖一样。要学会保护自己,注意生活的细节,防止复发。
精神疾病的康复其实并不是单单的心理康复的问题,其实精神康复早已成为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真正的精神康复是包括:医学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的。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心理康复的包含内容。
心理康复
所谓心理康复帮助的对象是患者,但也包括患者家属。心理康复的目的是要给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以希望,是要有针对性的改善患者和家属的自信心缺乏,难以应对压力的情况,对疾病认知的改变,调整情绪以及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上述都属于心理健康需要改变的目标。
关于你说的心理康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充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可以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康复的前提,彼此信任的医患关系更有利于患者接受医生的康复帮助。
2.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在充分评估划着的心理状态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患者心理康复需要,提供心理疏导,心理支持,个人、家庭、集体等不同的心理治疗。目的是帮助需要的患者甚至家属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客服消极情绪,消除社会偏见,增强自我意识,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
心理康复在我国实施的主体主要还是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国外发达国家的实施主题一般为社区精神卫生康复机构,但我国社区缺少康复机构建设,所以心理康复主要还是依靠患者定期的到院复诊时进行的。
有人可能说心理咨询可以担负心理康复重担,但其实真的不适合,咨询师缺少真正的精神医学知识,并不适合担负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复工作,这一点在精神卫生法中也有相应规定的。
从医生的角度理解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
精神障碍疾病对精神患者而言,是影响深远的精神疾病,很多患者因常年患病,都存在严重程度不一的认知功能损害,而且没有正确干预的患者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所以精神障碍患者不单单需要维持药物治疗,更需要真正的医学康复。
我们国家虽然在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上起步比较晚,甚至可以说零基础,但国家毕竟看到了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肯定接下来这方面的政策和社区健康相关建设会是重点工作,我们不久就会在生活的社区享受到专门面向精神账啊患者的专业的心理康复和社区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有问题可以私信留言,我会帮你解答的。
促进精神疾病康复的因素,要比精神疾病的诊疗本身外延大很多,从群体的意义上来讲,涉及到从国家、社会、家庭到个人等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现代医学认为:健康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影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其中的单一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影响因素进行阐述
一、生理层面
1.首先要进行积极就医,早发现早治疗,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复发率跟疾病所处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能做到早发现,进行积极治疗,就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和其他并发症及,促进精神疾病康复。
2.医生定期随访和监测:精神疾病从疾病分类来看,也算是一种慢性病,需要一段时间的规律诊疗才能治愈。所以需要和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协助关系,在康复的过程中,要接受医护人员的定期随访和监测,主要家属或监护人,也要积极和医护人员保持交流和沟通,把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偏离预期的症状反馈给专业人员,方便他们及时调整诊疗方案和策略。
二、心理层面
首先,要让患者学会自我接纳,得了精神疾病的人,往往都有病耻感,甚至有部分人在发病状态下,没有自知力,所以要在正常状态下时,让患者意识到精神疾病也是一种慢***,是可以被防治的,而且疾病的发生,是有一定的生理原因,不是以个人意志可以转移的,现在社会上有***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后,照样可以正常的回归到社会和家庭生活,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可以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比如“美丽心灵”电影里面的纳什,就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同时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数学家,还获得诺贝尔奖。
其次,心理专业支持方面,精神疾病,有时候不仅仅需要药物治疗,更需要心理辅导和咨询,才能从根据上实现精神康复,所以必要时,可以寻找当地的心理咨询师专业人员进行协助,以深圳为例,深圳部分地区的精神卫生中心,已经建立了以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社工和家属这样五位一体的小组,来促进***患者的康复,经过临床实践和实验,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最后,也是更加根本的,就是实现个人成长,精神康复的促进,外界的帮助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所以要从根本上实现个人成长,就更能配合精神科专业治疗,促进精神康复,可以让患者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者参加促进个人成长的相关活动。
三、社会层面
这里的社会层面,还包含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因素
首先,精神康复的促进,家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可以让***患者更好的走向康复,家人的理解会让***患者更容易被自己和外人所接纳,家人的照料是疾病康复和走出社会很重要的一环。
其次,社会接纳很重要,现在社会公众很多人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误区和偏见,觉得***人有点可怕,其实90%以上的***患者在服药和正常状态下,和正常人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他们更需要被关怀和理解,社会的接纳,会使得他们更好的走向社会,也更加有利于降低***人的肇事肇祸率。这方面需要全社会,尤其是职能部门,新闻媒体进行正向的引导和宣传。
最后,要有国家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的精神卫生的供给***是相对不足的,随着精神疾病的高发,这种矛盾更加明显,以单病种”精神分裂症”为例,目前的发病率大概在0.6%-1%,但整个国家目前有精神科资质的一生只有两万多名,以深圳为例,深圳的精神科***非常紧缺,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精神科医生大概只有300名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康宁医院,区级精神卫生中心,留到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很少,更别说普通的社康中心,所以国家要加大这块的经济和配套投入。我们国家最几年也在加大心理精神领域的政策扶持,包括出台了10部委试点方案,健康中国2030方案等,极大的促进了相关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国家对精神患者的态度,可以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人的康复之路需要各方面的参与,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方面会做得越来越好!
以下是本次回答的思维导图
我是心联盟姚国辉,心联盟有10000+心理咨询师,70+心理学爱好者城市社群,如果要了解更多关于精神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