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治疗精神疾病-老子思想治疗精神疾病的例子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体现了哪些特征思想?老子灌输的精神是什么?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是道德经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吗?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体现了哪些特征思... 显示全部
  1.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体现了哪些特征思想?
  2. 老子灌输的精神是什么?
  3. 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是道德经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吗?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体现了哪些特征思想?

这句话是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这种能生万物,同时也能毁灭万物的自然力量,通过疏导、引导、合理使用和保护水***,发挥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么自然界和人类就可以达到平衡的目的了。但是,现在人们不能发挥个人社会能力中平衡的能量,好像当年需要大禹治的水,所以才会呈现出这样无道的愚昧状况。

老子思想治疗精神疾病-老子思想治疗精神疾病的例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一个人或一个集体能将自己放在一个智慧或说是明智的位置,将心放在一个明智而对生活有着深刻体验、洞察力和为他人着想的位置,对人能以合适与体贴的态度,说话能有实际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动脑子考虑周全、量力而行,有什么***能够审时度世,那只有平衡的世界了,哪还有什么因为不平衡而起的争端呢?如果真能这样就没有什么值得痛苦和相互伤害的了。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的重要思想之一.上善若水的品质包含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利万物而不争"体现了宽广无私的胸襟,但不争不等于无为,体现了老子提倡的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为而不争"的辩证思想...

老子灌输的精神是什么?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老子思想治疗精神疾病-老子思想治疗精神疾病的例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是道德经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吗?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和第三十三章。

第七章中老子讲了: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圣人的修为,处世无争,自觉往后靠反而能争先。不计生死,将自己度之以外,反而能保全自已。没有私心反而成就了自己的私。

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思想,与现代社会好像格格不入。君不见考大学时万众争过独木桥,揽个工程多家竞标,穷鬼杀饿鬼。恨不得把价格压到最低。在这个充满竟争,从林法则的社会中。***都在力争上游,只怕自己被社会淘汰。

老子思想治疗精神疾病-老子思想治疗精神疾病的例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老子的思想流传了几千年,一定有它深刻的道理。放在当今社会,并不过时。我们过度竞争,得到一些,一定会失去更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生下来两手空空,死时两手空空。争来争去一辈子,无一物可以带走。所有争到手的东西都是暂时拥有,争得金钱名利太多,都是压在人身上的负累。所以,三餐吃饱,一张床容身足矣。何须太多。

老子在《道德经》弟三十三章讲到: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并不是说人死了变成了鬼神。好像不亡。而是指人的肉体虽死亡,但人的精神万古长存。

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此诗的意境与老子的死而无亡者寿不谋而合。

用***文章中一段话来总结吧。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私心杂念。那么他的死就重于泰山,他的精神就万古长青。他的人就死而不亡。

首先纠正一点,老子在《道德经》里并没有提倡让人英勇无畏,勇于牺牲。

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在《道德经》第七章,有句话说: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天地之所以能够得到永生,是因为它们没有私心,不是为自己而存在,所以能够永生。圣人做事不居功自傲,甘心又在别人后面,最后反而走在了众人前面;圣人没有想过苟且偷生,最后反而保全了自身。

从头到尾,老子都在论述“无私”,老子认为做人应当摒除私心,做事不刻意强求。

提倡人们让事物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发现,不以外力强加干涉,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否努力取决于个人,能否成功是由上天决定的,但是如果不努力,就永远不可能成功。

我们只要努力了,尽力了就行,剩下的让事物顺其自然。虽然现在科技发达,都是无神论,但有些东西却是科学无法解释的,我们不能否认有时候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数。是你的别人拿不走,不是你的强求不得

这是老子说的无私,也是说做人做事不强求,顺应事物本身的规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有句话说: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一个人只要不失去根本,就能够长久存在,可以做到身体死去而精神永远存在,不被世人遗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生。

这里的根本是指本章前文提到的“自知”“自胜”“自强”。在老子看来,了解别人,战胜别人,富贵满足都不算成功,一个人真正的对手是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战胜自我,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才能有所成就

能够了解自己就是“自知”,能够战胜自我就是“自胜”,能够始终做到坚持不懈就是“自强”。这些才是一个人的根本,只有做到了,一个人才可以获得成功,即便是身体消亡之后,他的精神意志也会被人们铭记,达到另一种状态的永生。

从这个问答的题目来看,就是结合了《道德经》中的这两章,因此我在这里稍作分析帮你理一下这两章的含义。

老子在这两章中分别提出

①收起自己的私心,做事不强求,顺其自然

②通过不断的自省,强化自身,修养自身,一个人最高的修养就是做到“自知”“自胜”“自强”。

这也是对这个问题的解读,不是什么英勇无畏的精神,而是告诫我们:做人做事不能一味的强求,应当顺其自然。同时,我们还应当不断的战胜自我,剔除自身的缺陷,以此来达到提升没在修养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atncure.com/post/10195.html

huangp1489 2025-03-13 16:48 0

回答数 0 浏览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