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各个穴位命名的来历及作用是什么?
- 中医把脾命名为五脏之一,而西医可把脾割掉,人能活,为什么?
谢谢邀请。
中医各个穴位命名的来历及作用是什么?
答:中医所说的穴位,其学名又叫腧穴,是指人体可以针灸的那些特殊的感觉点(或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称穴、穴道。
一、中医各个穴位命名的来历:
答:据考证,早在公元前五至一世纪,我国的《黄帝内经》就有关于中医穴位的记载:“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其记载了人体160个穴位的名称。
在晋代,我国首次出现了关于针灸专科的书,名叫《针灸甲乙经》,此书一一描述了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位置及治疗作用。
宋代,我国又出现重新修订的《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因其做了造型逼真,穴道精准的两座铜人用来教学而得名。
后来,在《类经·人之四海》有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而,中医所说的穴位,其学名又叫腧穴,是指人体可以针灸的那些特殊的感觉点(或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称穴、穴道。
由此看来,其命名来自中国古代传统的医学,经过不断修订和改进、实践,形成了现在的中医穴位学。
二、其作用是什么?
答:据悉,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
1.由于它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可用来经络缓解疾病、预防疾病。
2.由于它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可以用来按摩、针灸、推拿、气功等等,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通过体表的某个痛点,可以***用中医拔罐、针灸、刮痧、推拿等方式,具有去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我是小晓样儿,擅长健康、真诚分享育儿心得,以及喜欢PS、涂绘。欢迎关注。欢迎在评论区多互动。
中医的穴位来自于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医学家在长期的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和发现发展的一中治疗疾病的部位,治疗所用方法***取针或者灸。
针灸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的最大贡献,针灸来自于无数次的生活实践中的人体实验总结,《灵枢•九针十二源》说:“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络,调其气血……”,“灸”来自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火对身体不舒服治疗的积累。
穴位就是在长期试验和总结中得到的对某一类疾病的最有效部位,关于穴位的命名,如果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和中国文化基础,知道和了解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就会为我们的祖先对穴位的命名膜拜臣服的。
“道”就是阴阳五行和整体观,“理”就是“简”“便”“验”“廉”。
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的,就像浩瀚宇宙一样,深不可测,但又奥妙无穷,可惜我们所知道的太少太少,偏偏现在有那么多人去攻击去诋毁,天天把科学挂在嘴上,所谓中医没有双盲试验,老百姓管你什么试验,能治疗疾病就是好的,何况中医药一些名方已经经历过上千年的临床实验了,不比搞什么双盲试验强多了。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内容比较多,因为中医腧穴通常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加起来有几百个。恐怕不能面面俱到,那就简单说一下。
首先腧穴命名主要***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制定的。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可谓上查天文,下关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结合腧穴的分布特点、作用、主治,将腧穴命名归纳如下:
1.自然类。以天文学上日月星辰命名 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等。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的形象而命名,如:承山、梁丘、商丘。以河流海洋命名,如后溪、少海、阳池、涌泉等。
2.物象类。以动植物命名,如鱼际、犊鼻、伏兔等。以建筑物命名,如玉堂、内关、府舍、天窗、地仓等。
3.人体类。以解剖部位命名,如大椎、曲骨、心腧、巨骨等。以经络阴阳命名,如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等。以腧穴作用命名,如承泣、劳宫、关元、气海、魂门等。
以上就是腧穴命名的简单介绍,至于腧穴的作用,主要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每个穴位的特殊作用要具体看是哪个穴位。不明白的欢迎私聊。
可以说人体每个穴位后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来历,就以“人中穴”为例,不了解中医经络学说的人一定会很困惑,人的中间不是在肚脐眼这里吗?怎么会跑到鼻子下面与嘴唇上面去了呢?实际上,人中穴是任脉的起点,同时也是督脉的终点,任督二脉连成一个环(俗称小周天),而人中正好处于两脉相衔接的中间位置,故名:人中。中医认为,任督二脉平时是一直循环贯通的,一旦二脉闭塞,会使人晕厥,而***人中穴就有推动任督二脉运行的功能(承上启下),所以可以将晕厥的人催醒。
中医把脾命名为五脏之一,而西医可把脾割掉,人能活,为什么?
中医的脾,很可能就是西医的胰腺,而不是西医的脾。
中医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消化,而西医的脾,和消化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西医的胰腺却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同时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所以我大胆的认为中医的脾,应该是西医的胰腺。
很多人认为,中医的五脏,不但是实体器官,更是功能器官,是气化器官,所以经常是弱化了实体组织,多是在气化的层面谈五脏的功能。其实中医很早就有了解剖,这个在《黄帝内经》中都可以看到,中医的脏腑都可以落到实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
其中中医的心、肺、肝、肾,和西医的心、肺、肝、肾,不管是在解剖上,还是在功能上,很多东西都是对的上的。唯独脾脏,不行,而中医脾的功能,和西医胰腺的功能,却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所以我认为中医的脾就是西医的胰腺。
中医认为,疾病发展到五脏,已经病的很深了,很难医治。在古代,没有体外人工肺、体外血液循环、人工肝、以及透析等肾替代治疗的技术情况下,把心、肺、肝、肾,任何一个脏器切掉,都是会死人的。那么脾,做为五脏之一,当然也是不能割掉,割掉也是会死人的。但是,现在脾切除后,却不会死人,从而说明,现在西医的这个脾,并不是中医的脾。
那么,为什么我说中医的脾,是西医的胰腺呢?因为胰腺切除后,是会死人的,西医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去动这个胰腺的。可能你会说了,西医也敢切胰腺啊,病人还能活着,是的,是还能活着,靠营养支持,靠胰岛素控制血糖。但是古代没有胰岛素啊,胰腺没了,血糖绝对控制不住,单凭高血糖就可以很快死掉。同时胰腺没了,消化能力也基本废掉了!
面对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清楚中医的脾是什么 西医的脾又是什么 中医的脾查查资料都可以知道是什么东西 我是西医的脾是什么?
我们要知道因为翻译的问题 可以将西医的按照中医的称呼进行了翻译 那么西医的脾的原词是什么? 恐怕这需要拿出国外的资料来对照
比如说我们所说的恐龙 这只是中国的翻译而已 他真正的英文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比如说中国龙 西方龙 其实面对龙这个东西,翻译也是错误的 中国的龙大家都知道
但是西方的龙它的原意是:恐怖邪恶的怪物
因此翻译上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查了一些百度,但是对于西医脾的了解 并没有查到 所查的资料都是中国对于脾的了解
人是一个整体 切掉哪一个都会对整体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既然他能够在进化中保留了下来 就说明它有它的作用
中医把脾命名为五脏之一,而西医可把脾割掉,人能活,为什么?
因为,中医的脏腑学说是基于古代对人体非常粗鄙的认识,还被套进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这个窠臼之中,与实际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即基于精准解剖学的现代医学的认识相去甚远。
而题主所说“西医可把脾割掉,人能活”的脾脏则是基于现代医学精确的解剖学,脾脏主要是一个淋巴器官,免疫器官,根本不具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因此,即使切掉也不会致命。
这也进一步说明,现代医学的认识更准确。
“西医”中的脾也是人体不可或缺脏器
尽管多数人认为现代医学与古代传统西方医学具有传承关系,因此称之为“西医”。
事实上,现代医学是完全彻底打破了古代西方传统医学的“四体液”体系,基于科学的认识而重新建立的崭新的医学。
而真正“西医”对人体脏器的认识也与现代医学不能对应。
比如,早在古埃及医学,人们就特别注重肝脏,认为肝脏是人体在胎儿期第一个形成的器官,带有一个人命运信息。因此,古埃及人有拿人的肝脏进行占卜的传统。
到了罗马医学,脏脏仍然被认为是与心脏和大脑并列的人体三大主要器官,是生命之火(热)和生命之液(血液)产生的地方。
肝脏产生血液,输注到心脏,再有心脏将生命力(热)转运到全身。
而胆,脾作为肝的两个重要附属器官,这三个器官共同协作生产和储存“四体液”中的3种:
血液——肝脏,黄胆汁——胆囊,黑胆汁——脾脏。
也就是说,肝脏带领着胆囊和脾脏这两个小弟,就建立起了维持生命平衡的四种体液中的三种,其中任何一种稍有不平衡人就会生病,如果切除其中任何一个人自然也不能生存。
也就是说,在西医体系中,切除脾脏人也是不能存活的。
有趣的是,不仅中医的胆是决断器官,就是通常说的决定一个人胆量的大小。
在西医中,胆和脾也对情绪产生和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认为胆通过胆存储胆汁调节情绪。
这主要是说,胆是一个异常敏感的器官,可以直接与心脏和大脑相连而影响人的情绪和决断。
同样地认为,脾脏,是身体最有毒物质——黑胆汁储存库,可以通过调节黑胆汁的产生存储来显著影响精神状态,可以忧郁症的发作。
甚至,直到中世纪后期,被认为建立血液循环学说,是现代医学奠基人之一的哈维还认为,“The ability to laugh was a sign that the spleen was working well”——一个人笑的能力是其脾脏功能运行良好的标志。
综上可见,无论是传统中医还是传统西医,基本认识和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古代粗鄙认知基础上的,就人体脏器而言,与基于科学的现代医学根本不能对应。
现代医学虽然是地域上讲产生于古代西医地区,但其建立早已完全摒弃了古代西医的体系。
而我们的中医却仍抱残守缺,当然不可能与现代医学很好地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