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攻击行为是如何定义的?父母要怎样处理孩子的攻击行为?
孩子攻击行为得清楚她为什么这样做,她想得到注意,要让她明白她攻击别人,别人也会攻击她而不是一味的娇惯,要问清楚为什么这样做,是什么原因,解决这个原因,还有最重要的是家长遇事不能暴力解决,不能灌输孩子打打打。
攻击性行为一般将能引起别人对立和争斗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儿童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取***、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别人东西、扔东西等方式,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对立和争斗。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针对教师或同伴,但更多的则是针对自己的父母。攻击性行为以学龄前儿童最为常见,到学龄期就日渐减少了。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本能驱动力的结果。
行为学派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模式而学习到的。攻击性行为同父母的教育和期望有关。经常受到父母体罚的儿童,倾向于崇尚武力,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攻击性行为较多。
因此,在学龄前期,及时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十分重要。否则,儿童期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发展为成人期严重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不良,甚至发展成违法行为。
治疗新主张
1.营造和协、安宁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和谐的合作关系,对孩子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宁静、平和的家庭氛围能带给孩子安全感,有利于孩子良好心境的形成,也有利于孩子情绪的调节。
2.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些孩子由于缺乏表达自己愿望的能力,缺乏合适的自卫能力而出现攻击性行为。另外,父母还应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解释别人的行为。有些敏感、防御过当的孩子,会将别人的友善接触误以为是攻击。
3.鼓励孩子用积极的方式表达情绪允许儿童说出他的不满和反对意见。当孩子情绪不佳时,父母要尽力转移其注意力,用一些能令孩子平静或感兴趣的事,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4.减少过剩的体力和能量适当地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以消耗过于旺盛的体力和过剩的能量。在饮食方面不要提供过多高蛋白食物,以防产生过剩的体力和能量。
5.***用暂时隔离的方法当儿童试图以攻击性行为达到要求和目的时,父母绝对不可“委曲求全”,不可为了求得一时的平静而让孩子得逞,否则,会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此时,可***用暂时隔离的方法,对攻击性行为不予理睬,对合作性行为给予奖励,可减少攻击性行为。
6.将其置于无攻击性行为的楷模之中将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置于无攻击性行为的楷模之中,可减少其攻击性行为。或者让他观察其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何受到禁止或惩罚,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特别提示家长不可***用体罚的方法,因为体罚本身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起了示范作用,体罚往往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你好,我是麻麻育儿。
攻击行为又叫侵犯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这种行为包括身体的侵犯,语言的攻击,也包括对别***利的侵犯,是幼儿时期比较容易出现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幼儿时期的攻击行为对其成年期的攻击性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这个时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质发展,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孩子易行成攻击型人格,极不利于将来人际交往,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心理学家韦斯特历时14年的研究结果发现,70%的少年犯在13岁时被认定具有攻击性行为,48%的少年犯在9岁时被认定有攻击行为,因此,幼儿的攻击性与将来犯罪的可能性成正比关系。
一般而言,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 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而发生攻击性行为。
最近,二宝班上同学按座位顺序去选积木玩具,有位同学因为不是第一个选玩具而在班上大哭大闹,并把自己喜欢的玩具从别人手上抢过来,大家在家长群大肆讨论这件事,我认为这是因为孩子在家里有什么要求总是能及时得到满足,导致他在幼儿园也无法等待。
解决这种问题,需家长在家里坚定的表明不喜欢他的这种行为;并且开始有意识的对孩子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平时不对孩子有求必应,3个要求中有2个满足了孩子就可以了,让孩子知道事事如意是不可能的;同时,孩子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觉得委屈和懊恼时,家长需及时的疏导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用其他方式发泄出来譬如撕废纸,在纸上胡乱涂鸦等,而不是***或抢东西。
二. 家长错误的引导导致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
很多家长在自家孩子受到欺负回家哭诉时,嘲笑或谩骂孩子无能,鼓动孩子骂回去或打回去,孩子在家长的指引下尝到了攻击别人的甜头,便一发不可收拾,渐渐行成了攻击型人格。
遇到孩子哭诉受欺负时,家长需保持冷静:1. 接纳孩子的情绪,抚慰孩子并弄清事情的原委;2. 找对方家长沟通,让对方家长管管自家孩子;3. 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受到同伴欺负时需及时向家长或老师求助。
三.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遇到事情不沟通,经常吵闹,打架,孩子每天耳濡目染,渐渐行成攻击型人格。
这就需要家长注意调整心态,从自我做起:1. 为孩子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2.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会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譬如“你这玩具真好玩,我可以玩玩吗?”“我不想玩你的积木了,请把跳绳还给我。”等等…3. 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想想反过来如果受到对方欺负会不会委屈伤心,利用共情教育孩子。
各种事实表明,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不受欢迎,与同伴存在交往障碍,内心并不开心,家长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避免行成攻击型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敌意性地伤害别人或破坏物体的行为。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侵犯,即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
二是言语攻击,如通过讥笑、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欺侮。儿童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我朋友家孩子就是这样的男孩,他想要玩具时不会主动跟人说,一把就上***,如果他人不同意,还会动***,别人拿走了玩具,他还会追过去打别人一顿!这就是攻击性行为了,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才用了不正确的方式,动用武力解决问题。
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孩子还小,当孩子出现这样行为时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勿对孩子打骂,不分清红皂白的批评。
(一)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和谐、稳定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这种家庭的创设关键在于父母,首先,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发生激烈的冲突,尤其是面对孩子时,即使有矛盾,也不要互相攻击、指责。其次,父母要***取合理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既不能实行高压控制,也不能过度纵容溺爱,父母一定要先爱和尊重孩子,然后再去严格要求他们,尤其当孩子受到别的孩子欺负时,家长不要向孩子灌输“以牙还牙”的报复思想,比如有的家长会对受了欺负的孩子说:“他打你,你也打他“,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以为报复性的攻击别人是合理的,这对孩子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
(二)孩子的攻击行为要恰当的进行惩罚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如果成人不制止和批评,就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所以有必要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实施惩罚。这种惩罚必须是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惩罚他,惩罚不能使用暴力手段,如打、骂,惩罚不能使用得过于频繁,每次持续的时间要适可而止,当孩子有悔意时,成人要及时撤去对孩子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