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三岁了,确只长个子不长肉,营养吸收不好吗?还是长病了?
- 三岁孩子手上起一个白色小泡是手足口病吗?
- 三岁男宝不和小朋友玩还打小朋友。是不是有什么病?
- 1-3岁的小孩特别容易生病吗?平均一到两个月都要生一次病?愁死了?
宝宝三岁了,确只长个子不长肉,营养吸收不好吗?还是长病了?
宝宝应该怎么吃,相信这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然而,辅食喂养中的错误观念实在太多了,宝妈们一不小心就踩坑了。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坑娃的喂养误区。
不吃盐没力气?错!
菜不放盐怎么能吃,要吃盐宝宝才有力气…
很多老人家都有这种想法。但实际上,宝宝的心脏、肾脏等都没有发育成熟,过早吃盐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巨大的负担,不利于TA的健康。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摄入过多的钠,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
6个月以前的宝宝,所需的钠元素完全可以从母乳或者配方奶粉中获得,不需要额外吃盐;6个月到1岁的宝宝,所需的钠元素也可以从各种辅食中获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1岁以下的宝宝都不应在食物中额外加盐。
事实上,1-3岁宝宝每日所需的钠元素是700mg(相当于1.8g食盐)。各种水果蔬菜、肉类还有零食中含有的钠元素也完全可以达到这个量,额外添加食盐也没什么必要。
3岁以下的宝宝都应该不吃盐或者尽量少吃盐。
多喝果汁有营养?错!
宝宝不爱吃水果,很多家长都会把水果打成果汁,或者直接购买超市中的浓缩果汁喂给宝宝。觉得这样也能补充维生素。有的家长甚至会把果汁当水给宝宝喝。
事实上,宝宝是不适合喝太多果汁的。果汁的含糖量非常高,一杯苹果汁中就含有26g糖,大概相当于6块方糖。而AHA(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儿童每日的糖摄入量应该在25g以下。长期用果汁把果汁当水喝,很容易引起宝宝蛀牙、肥胖等问题。而且果汁不能完全代替水果的营养价值。水果榨成汁后,里面的膳食纤维已经完全被破坏了。
1岁以下:不要喂果汁美国儿科学会在指南中写道,1岁以下的宝宝不要喂果汁。1岁以上也应当尽量少喝。
1-3岁:每日喝果汁不要超过半杯
4-6岁:每日喝果汁不要超过四分之三杯
7-18岁:每日喝果汁不超过1杯
自制米汤比买的米粉有营养?错!
有的家长觉得市面上卖的米粉都含有添加剂,不如自己熬米汤给宝宝喝,营养又安全。
其实,自己熬的米汤才真的没什么营养。大米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而且都在米粒里,能融进米汤的营养很少。
配方米粉中含有宝宝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尤其是铁元素,7-12个月的宝宝所需要的铁99%都来自辅食,而米汤根本没有办法满足这个需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首先给宝宝添加富含铁元素的糊状物作为辅食,强化铁米粉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给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喂水?错!
6个月以下的宝宝不需要额外吃任何东西,包括喝水。
对于纯母乳的宝宝,他们需要的所有营养,从母乳中就能获得。
对于人工喂养或者半母乳喂养的宝宝,配方奶粉在冲泡的过程中,本身就加入了足够的水。所以也不需要再额外喝水。
WHO***上这样写道:
配方奶粉在冲泡的过程中,本身就加入了足够的水。喝配方奶的宝宝也不需要再额外喝水。
宝宝的胃很小,额外喝水会占据胃里的空间,影响食欲,减少宝宝喝奶的量。
另外,宝宝的肾脏发育不成熟,代谢不了那么多水分,喝太多水,反而容易伤肾。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6个月以内的宝宝,不需要任何除了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液体,包括水和果汁等。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宝宝的识字经验,我家孩子3岁开始我就和他一起看书,但不会动的书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欢,后来我开始寻找动画类的教育材料,前后使用过多款早教类的应用,普遍存在广告频繁、在未知孩子学习效果的时候就开始收费,直到我发现了【猫小帅学汉字】应用可积累识字量,养成阅读好习惯,快速适应幼小衔接。
跟我家孩子一样,我家闺女也是三岁,个子倒是一直在长,体重很久没变化了,每天能吃能睡能玩,精神充沛,我从来不纠结这个问题。
每个孩子的体质不一样,有些吸收好易长肉,有些吃得多但瘦瘦的,不论是胖也好瘦也好,不生病,精神好,有啥好纠结胖瘦的。
三岁孩子手上起一个白色小泡是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是咽峡部,手心,脚心都出现白色的泡泡, 而且伴随着发烧。刚开始的时候, 可以不是很明显, 可以是白色的小泡泡, 随着病情的发展,才会逐渐出现以上的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 通过医生的检查,明确是否是手足口病, 再进行治疗。
三岁男宝不和小朋友玩还打小朋友。是不是有什么病?
当然不是病了,家长不要过于焦虑。
首先要看孩子平常是谁带的,每天都玩什么。如果平时很少出门,不怎么接触小朋友,那孩子可能是不知道如何与小朋友相处,所以在见到小朋友时会觉得自己的“领土”被侵犯了,所以会打小朋友。
其次,即使是经常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孩子,也会出现打小朋友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有“自我”的意识了,可以分清“你我”,或者是有点小朋友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不知道正确的表达方式,所以会打小朋友。
我觉得家长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去户外去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拿上自己的玩具与小朋友分享或交换。让孩子多和人接触,从心理上接受其他人。另外,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要打其他孩子,家长可以做示范,教孩子如何去向小朋友表达喜欢或者不喜欢,比如家长拿着孩子的手轻轻地摸对方小朋友,然后告诉孩子“宝贝儿,如果你喜欢他,你可以这样轻轻地摸,不要太使劲儿。”如果孩子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家长反应不要过激,可以先制止,然后引导孩子拿玩具和别的小朋友交换,成为好朋友等等。
总之,这是常有的现象,不是病,家长不要过于担心,三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听懂家长在说什么了,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正向引导。
不是病,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他对外界很多事物都是未知摸索阶段的,他们刚开始跟外界有社交了,会有很多不安,比如不知道该怎么跟其他小朋友相处玩耍,不知道怎样更好的表达自己,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要积极引导他们,经常带他们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相处,在相处过程中若他们有一些行为过激的举动,我们不要立马去责怪他,要问问他为什么要打小朋友,听听孩子的想法,我们再来告诉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立马责备,只会增加孩子内心对外界的恐惧和胆小,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我家也有一个***岁的男宝,孩子跟孩子之间的性格有很大不同,家长要好好引导。
一、首先说一下爱打小朋友的问题,家长要从小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有原则,不是能***就厉害,要多跟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平时告诉孩子要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告诉孩子拳头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像这么大的孩子都听得懂话了,要是讲道理还是不管用,就得动用点武力了,打小朋友一次,哪个手打的就***打他一下,等他哭完了平复了再讲讲道理,我相信不出几次就会改掉这个习惯。
二、三岁宝宝不和小朋友玩,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个性,出现这种状态也是正常的,平常多带他去小朋友多的地方扎堆儿,带上几样宝宝爱玩的玩具,经常和宝宝讲带玩具出去可以和小朋友分享着玩,让孩子学会最初的社交,孩子会有自己的方式和别的小朋友沟通的,玩的时候多看,少干涉,慢慢就好了。
ヽ(・_・;)ノ
您好,先发一个表情表达一下我看这个问题的心情。
您是怎么合计的才会觉得自己三岁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没法融洽相处是“有病”呢?
如果孩子没有生理性问题,他所有在您眼里看似“有病”的行为都和您三年来对他的培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功不可没”啊!您可别把功劳都算在孩子身上,我猜您也是居功至伟。
发泄完了,抱歉啊,看到说自己三岁孩子有病的人我确实忍不了。
现在说说我的看法: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不一样的,孩子本身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是他的选择,您首先要对此表示理解和尊重。同样的态度也[_a***_]于对孩子生活中的任何选择,给他决定权和选择机会。(除了危险的事情)
但是打别的小朋友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时候就要家长进行教育,注意是教育,不是批评。
温柔且坚定的告诉他—
“宝宝,因为爸爸妈妈很爱你,所以要告诉你我们真实的想法,我们不喜欢你***的行为,暴力是非常不好的,我们希望你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而不是暴力的人”
也请您回忆一下,孩子生活环境里是否存在暴力行为,比如父母大吵大闹,对孩子大喊大叫。如果有,这些事儿都会提高孩子的激素水平,长此以往孩子发泄情绪的时候也会更加的歇斯底里,暴力倾向会明显增加。
最后,请原谅我的冒犯,也请记住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身上出现问题的时候请先审视一下自己和孩子身边的其他人,找到真正的诱因,从根源解决问题。
希望对您有帮助。
三岁宝宝不和小朋友玩还打小朋友,可以带孩子去儿科或者神内科去看看,但要排除以下几点:
- 三岁处于平行游戏期,孩子会关注别人游戏但部分孩子还没有参与的概念,所以不喜欢和小朋友玩耍也很正常,这时候父母要教给孩子交往技巧,父母反思教给孩子了吗?
- 孩子在家里的教养方式是不是娇惯型,不喜欢语言喜欢动手,只要不满足就上手***;
- 家里是否存在暴力行为,孩子3岁处于模仿期;
- 在孩子***后家长的处理方式如何?需要直接告诉孩子***不对;
- 孩子语言发展怎么样?是否是大舌头,可能交流中会因为别人听不懂而着急,如果是此类建议去检查,无器质性问题让孩子多跳。
1-3岁的小孩特别容易生病吗?平均一到两个月都要生一次病?愁死了?
不要愁,有孩子以后就是这样,孩子生病,比自己生病还担心。
昨天我家宝宝有点发烧了,但是不是特别高,有点闹人,吃的东西也少了,后来到晚上的时候好一点了,又怕半夜再烧起来,一晚上也没睡好。早上一测没有烧,终于放心了。
孩子不能总捂着,我家宝宝都不怎么出门,一冬天都没出去,抵抗力差,一有风就凉到了,所以还是要加强宝宝的抵抗力。不要一生病就吃药。
我家两个宝宝,大宝到现在四岁,生过两次病,一次幼儿急疹,一次细菌感染拉肚子;小宝马上一岁半,得过一次肺炎。要想孩子少生病,个人感觉两点最重要:
一,运动出汗后千万别吹风,否则受凉发烧马上就来了!
二,生冷食物少吃,剩菜剩饭不吃,剩菜剩饭不吃!
看孩子要用心的,吃的喝的不能随便应付,愿您有个健康可爱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