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与有心理疾病的人相处?
- 人如果不容易满足欲望太大,会得心理疾病吗?该如何缓解?
- 为什么国人比较排斥心理疾病,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呢?
如何与有心理疾病的人相处?
有心理疾病的人并不是精神病,他远没有达到精神病的标准,他只是在某一方面有偏执的想法,或是婚姻,或是工作,或是人生的看法,他总是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不一致,就象俗称的钻牛角尖了。我们在与之相处时尽量不要在他偏执的方面过多交集,避其锋芒,多谈其他,也是可以相处融洽的。
要想知道如何与有心理疾病的人相处,首先要弄清楚心理疾病的表现形式以及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
现代人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社会主流意识的多元化,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些问题。有时候受到某种事情的***也会诱发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表现有很多种,主要以敏感、多疑、情绪低落、话少这些典型症状出现。我们该如何与有心理疾病的人相处,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歧视,不排挤
没有人愿意主动得病,心理疾病也是一样。本来生病就已经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如果我们歧视排挤有心理疾病的人只会让他们的情况更加糟糕。
第二:平常心,多宽容
即使你知道了身边的人有心理疾病,在日常的相处中也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他。如果他在某些时候让你觉得不舒服也不要去计较,对他们多一些宽容会更好。
这里要讲一个真实的案例。工作原因让我有机会认识了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女孩,她在初中时向一个男孩表白,却遭到了男孩的当众羞辱。从此女孩就落下了心理疾病,只要一跨进学校的门她就会觉得背后的人都是在骂她。最后女孩不得不退学到私人机构参加学习。
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大家提前知道了她的情况,所以都有了心理准备,面对她平时的种种猜疑大家都是很有耐心地安慰她,跟她交流的时候也是本着一颗平常心,并没有把她当成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区别对待。一段时间下来,这个女孩明显比一开始要自信多了。
第三:多留心,少抱怨
对于身边有心理疾病的人我们平时要多留点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帮助,如果一旦发现他有异常举动还是要及时制止,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带他们去专业的医院进行心理疏导。
总而言之,生病的人已经很不容易,身边的人还是多多包容关心他们吧。
心理疾病的人,一般他们都有很强的一个猜疑心跟敏感度!跟有心理疾病的人一起呆的话,我们一般的话就是给他们多传递一些正能量的东西,跟他们相处的话,一般的话多去肯定和鼓励!
你好,
首先要知道心理疾病和神经病是不一样的。
他们只是在思想上有些行为障碍,心理障碍等等。但是他们也是知道是非黑白的,在现在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心理疾病的。
第一点,正常对待
这些人只是心理上有障碍,是完全可以正常交流思考的,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过于严重的会造成一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而在与这些人交往中,首先在心理上要让对方和自己是平等的,心理疾病不是过错,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如果在一开始你就把她当做病人来区别对待的话,那必然是不妥的。
第二点,尊重对方
即使是正常人在一起交往,学会尊重人的隐私非常重要。
那些导致他们产生心理疾病的因素,我们要学会正面的去面对,本身就是不幸的事情,可能对你来说没有关系,可是对他来说这已经造成了比较恶劣的结果了,去尊重他的一些隐私和行为方式,如果对方不提及就不要去追问,如果对方提起,也要学会去正面面对,因为这件事情对他的人生来讲,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尊重在别人身上发生的重大事情,这是基本的礼貌,同时进入别人的世界也是需要负责任的,做好我们该做的就好。
第三点,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
因为在对方的生活里是有不愿提及的人事物的,所以我们在同他们交往时,需要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可能只是你的一个无意的举动和说辞,就可能会对她造成一定的伤害。
心理有障碍,心理有疾病的人,他们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比我们更加在意。
在现在的时间,每个人心里面都或多或少会有一点点的心理障碍,所以不需要去区分什么是病人,什么是正常人,只要付出自己的真心,真心实意的去和别人交流,就可以了。
人如果不容易满足欲望太大,会得心理疾病吗?该如何缓解?
谢谢邀请!
有一个心理学公式
焦虑=期望值/有效行为
在***定有效行为是常数的前提下,期望值与焦虑指数成正相关;反之,在期望值是常数的前提下,有效行为与焦虑指数成反比。
现实情况下,期望指数与有效行为都是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这就需要个人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这两个变量,以达到焦虑指数自己可接受、可控制的范围。譬如:制定合适目标,分阶段完成,也可增加有效行为的权重,以减轻焦虑;在目标刚性前提下,做好自我心里疏导,整合存量***,寻求外在帮助获得增量***等,做到有效行为相对最大化。
至于那些欲壑难填,无所不用其极的人,还是从先修行品德坐起,学会了利他精神,相信也会逐步身心清明的
欲望的满足,从婴儿到成年人,满足的方式是从幼稚到成熟的,比如婴儿要求马上拥抱和抚慰,这很正常,然后可以接受语言的抚慰,也很正常,如果成年人只要求身体的拥抱才能满足,被动的满足需要,就不容易在成年人的世界得到满足,成年人具有建立关系来满足情感需要的能力,这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人如果贪心太大,内在就会形成一个黑洞,所有的幸福快乐,富足统统填不满。并且会创造出更大的欲望,让你更加的贪。
所有有这个贪欲的人,肯定也会越来越穷困,只有越穷困才让你有更大的贪欲。
到手的财富会跑掉,让你更想要。没到手的财富总勾引着你,可你却总也得不到。
贪欲会合焦虑混杂在一起,当你清理的时候,会发现,真的是***焚身啊。只有把身体的***燃烧尽了,才不会有贪的感觉了。
临床上有一个公式:
焦虑=期望值/有效行为。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焦虑;而为达到期望值所付出的有效行为越多,焦虑水平越低。
也可以这么理解,焦虑和一个人的期望值成正比;而和其有效行为成反比。
“不容易满足”和“欲望太大”本身没什么问题,“人性”使然。
但只有欲望而不付出努力则是大多数人常常所犯的错误所在。
其实不仅仅是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状都是如此。
解决的办法无非有二:
要麽是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要麽就是增加为达到期望值而付出有效努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人太不容易知足,就像是喂不饱的狼一样,太贪心,而缺乏自知之明,又不懂得感恩,那就是人品问题了,不在我们心理健康问题讨论之列。
谢邀回答!
谢邀!
人如果欲望太大不容易满足,长期下去势必导致思虑过度,产生焦虑症状,如果不及时调整、治疗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而且长期压力太大对健康损害很大,容易导致高血压等疾病。
中医也有忧思伤脾,脾胃不和可能导致身体疾病的说法。
我国自古就有知足常乐的说法。
因此要合理确定自己的目标,适可而止。
健康是1,其他都是0,只有拥有健康的1,才能在后面添加家庭、财富、权利等等无数的0!
我是公共卫生主任医师,传播健康[_a***_]和技能、解答健康相关问题、分享健康养老、科学就医经验是我的职责!使大家都能健康生活、老有所养、幸福快乐是我的愿望!
有什么健康问题或疑问都可以关注我的专栏“远见健康养老”,向我提问,我将尽力帮助你。让我们一起为健康加油!也可以点击关注微信公众号“dyj515692648”(“远见健康养老”)。
为什么国人比较排斥心理疾病,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呢?
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西方晚了100多年,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还严重不足,甚至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有认为是“思想问题”的;
※有认为是个人“意志力差”的;
※有认为得这种病“丢人”的(病耻感);
※还有认为和感冒一样可以不治自愈的;
※更有甚者,认为是“鬼神驸体”的;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关。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耻感文化”,凡事在乎他人的看法与评价,这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
不是麽?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谁都会被父母亲教育:
“不要让别人笑话!”
这已经深入地强化了我们的认知,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抛弃“耻感文化”着手,真正把“他尊”转化为“自尊”,我就是我!
再者,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尤其是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使公众对心理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悲剧的发生!
谢邀回答。
谢谢悟空老师邀请,为何中国人会排斥心理疾病,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心理疾病为功用性疾病,也就是说,暂时没发现器质性病变,不像体内长了个肿瘤好大了,这不正常这确实是病。因为传统观念太深,没有心理疾病的常识与治疗的意识,只认为身体不好要看医生心病没法看,有的甚至是认为被父母传染的,有的呢认为心理医生是非常可怕的误区,还有的是件病耻感,认为心理疾病的人一定是坏人会被亲人朋友歧视怕别人知道自己有心理病***,所以选择排斥心理治疗或者伪装自己。还有是由于父母的强势,不平等的,认为就是害羞,活着孩子就是不听话,不孝顺的道德***。心理疾病长期拖延不能及时得到治疗,是由各种原因造成。***如你对生活失去热情,什么事对你都提不起兴趣,不爱交际,怯场(过分害羞)自卑,感觉孤独无助,有尽早结束生命或自杀等现象,长达十天以上就是心理疾病了,需要尽快心理治疗。可以去正规***院,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如果不好意思进行咨询可以私信我或者关注我,我会帮助你正确面对给予你更好的建议和帮助。
这跟心理学在东西方发展的历史,还有人们不同的理念、思维方式有关。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现代科学的心理学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不过心理学在西方作为一个学科产生以后,发展非常的迅猛,而且社会的认同度非常的高。
这可能跟西方人的实证的思维方式有关。
中国的先贤们很早就有对心理现象的关注,但没有对心理学的系统的研究,更没有心理学的科学实验,中国人是讲究整体的,直观的一种认识方法。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各自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世硕主张人是有善有恶的;告子则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这些观点非常的重要,也相当有深度,但是对心理学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
可以说,中国的心理科学,是从民国时期从西方开始引进的,至今也没有发展得很好,所以百姓不认可,有了问题,大家宁愿去寺院烧香磕头、求神问卦。
尤为重要的是,东西方人对心理咨询的理念和认识不同。
西方人把心理咨询已经看成是一种普通的社会性的咨询,被人踩了脚不高兴,而又无从发作,都会去找心理医生或者咨询师。
中国人会更多的讳疾忌医,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会跟***联系起来,认为非常的不光彩、不正常。有些人还会认为心理问题跟因果报应有关,认为是做了亏心事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