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精神疾病-佛教对精神疾病的开示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厌死?有人因为深信“佛”法而精神错乱吗?西医定义的“抑郁症”,在中医里被称作什么?心理类非遗是什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显示全部
  1.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厌死?
  2. 有人因为深信“佛”法而精神错乱吗?
  3. 西医定义的“抑郁症”,在中医里被称作什么?
  4. 心理类非遗是什么?
  5.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为何意?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厌死?

灵魂修炼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阶段的基础。

基于这个原理,佛教面对大众之苦,面对大众心里的绝望,点化他们可以把希望放在一世,这就是忍苦修来生。

同样基于这个原理,道教面对的是人群中的优秀分子,直接把这一世的修炼完成,直到获得摆脱轮回的道果,也就是羽化升天。

佛教对精神疾病-佛教对精神疾病的开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样的原理,佛祖针对智慧下层,尤其是针对感性层,所谓的空,是感性向理性的转化;所谓的禁口训练,是为了增加大脑中的理性思维

而道家针对智慧中层,也就是理性层,修炼目标是理性与感性融合后的自洽圆满。

综合起来,佛教的悟性之练应该放在青春期之前,道教的命体之练应该放在青春期。而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安身修身、立命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贯穿了入世前的佛道两家的体系并且进行了入世的发展。释道儒的核心天然性的可以融合为一体,非核心部分各有旁枝发展成为特色。

佛教对精神疾病-佛教对精神疾病的开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欲儒家的天人合一,首需佛家的心性修炼到极致,也就是深禅定,然后以张载的【四为】统合心态;欲儒家的自洽圆满,首需道家的周天循环与密宗的中脉串七轮达成表里如一。有了前面的基础,再加上对物质化规律、心灵化人际、哲学等研究,就可能实现自洽圆满,进而达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理念,也是实证。

有人因为深信“佛”法而精神错乱吗?

佛教教义的宗旨是劝人向善,千年的传承就说明了: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其积极意义。人们根据自己需求对各种信仰都有选择的权力,但是不能钻“牛角尖”,应该吸取其积极向上的精神营养,至于精神错乱与佛教信仰倡导的精神没有关系。

佛教对精神疾病-佛教对精神疾病的开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西医定义的“抑郁症”,在中医里被称作什么

中医里叫“精神病”。

客官莫急,听我慢慢道来。

人有三贵,谓之“精、气、神”。药王孙思邈曾言道:"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内经》有"思伤脾"、"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之论述。

抑郁症,正是多思心结。人本无情,婴儿是也。经历时间万般,而有情。情之所贵,谓之真情。

然时间亦有许多无明烦恼。无明无明,不明不明,是非是非,烦恼烦恼。惑而不解,缠而难松。精神紧张,是谓病也。

古人云:心病还需心药医。正是精神上的问题,还需精神上的学问解之。道家佛家,正是致力于精神世界的学问。如有烦恼,可以从之。

这也是为什么道家解“无为”,佛家悟“空空”的原因所在。不过佛道之谈,莫惘信他人。读书取意,会其大意,知其旨在,道居神安。

若能回归虚无,空空,婴儿之精神。如此亲近,那么成熟变会成真。

心理类非遗是什么?

心理类非遗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心理学、哲学等为基础,形成的具有代表性和传承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诸如太极、气功、中医等能够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的传统技艺,也包括以儒家思想、佛教教义为基础,强调个体修行和精神寄托的传统文化方式。
这些心理类非遗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些技艺和文化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困扰和压力,增强精神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而且,这些非遗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对于文化传承和倡导和谐文明的社会价值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心理类非遗是一种文化传承形式,具体表现为民间心理学的传承和发展。
它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这些传统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在民间社会中流传和应用,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心理类非遗将民间心理学和文化***结合在一起,通过民间故事、传说、文字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传承。
这些传承在心理学理论、临床实践以及社交交往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心理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充满着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些非遗,同时将其应用于当代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中,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为何意?

展开全部

恬淡虚无 --

“恬”-- "恬"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舌头的"舌"字,与"舔"是同根同源,本意是说动物和人受伤后,会下意识的拿舌头去舔伤口(而事实证明唾液中含有很多能促进伤口愈合的酶、氨基酸或者是其他的物质),所以,舔是一种通过自我疗伤、自我宽慰,最后达到接纳自我、自得其乐的一种能力

“淡”-- 淡泊,无奢望、无妄;

“虚无”就是佛家讲的心无挂碍,“虚”的意思就是让自己的心灵和精神获得最大的自由;而道家讲,物质世界的本源来自于那个"无"(详见量子物理“夸克”理论)。

恬淡才能从容,虚心方可纳物

真气从之--

"真"指的就是天然赋予人本来的那个面目(父母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瞬间"两精相搏谓之神","神"带来的能量也就开始运动了),推动细胞分裂发展的能量就叫元气,是先天赋予的,这就是所谓的“真气”或“先天真元”(如地球的石油和天然气,过度开***导致地球变暖,而人过度开***自己的先天真元之气导致虚火上浮)。

当人处于一种"恬淡虚无"的状态时,人先天被赋予的"真气"就会随着指挥它的"神"去开始运作,即“从之”;如不服从擅自“开小差”,“正气”不在岗,则“虚邪贼风”这种负面能量就会乘机而入。

精神内守--

与其对应的是精神外露。

其中精外露:包括漏精(滑精、遗精、意淫等等)失精(男性易理解;女性为各类阴道分泌物流产是最大的失精,等等)体液流失(拉肚子、尿血、尿蛋白、尿糖、冷汗、盗虚汗、大汗、类似人命终结时的“汗出如油”、流脓鼻涕、流口水、流血等等),一般来讲,没精的人首先是眼睛没神(或漏神),其他表现,如脸色发黑发痨,好像蒙着一层灰;所以需要进“补”(补漏)

与神的内守相对应的是“漏神” “失神” 心“不在焉” 等,初期会影响情绪(如:难以“聚精会神”--注意力极难集中;“心神不宁”-- 强迫状态;"神不守舍"--焦虑、坐卧不安;"失魂落魄" --抑郁;"魂飞魄散"--恐惧状态;“失神”--目光呆滞的木僵状态;“神出鬼没”--幻觉妄想,等等心理问题),后期会伤神(严重精神疾病精神分裂、多种人格、身份识别障碍“我是谁?”等等)

病安从来--

做到精和神内守,1、有积累(仓库里面有粮)“养精蓄锐”“神***奕奕”;2、神在自我的体内,反应很快“有如神助”,强力查杀病毒(如:***,细菌,虚邪贼风),可马上就把它赶出去了(立即启动自免疫系统);怎么可能得病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atncure.com/post/3039.html

huangp1489 2024-07-23 09:45 0

回答数 0 浏览数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