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家有了心理疾病,该如何治愈?
- 自己站在窗口,突然有想跳出去的想法。从心理学上来看是否属于一种疾病,以及是什么原因?
- 心软真的是种病吗?
很多人会疑惑,怎么自己就是研究心理学的,或是帮别人进行心理咨询的,自己就处理不了自己的问题呢?首先,心理学家是人,不是神,也有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是他们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有更多更有效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情绪。
一、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也会有心理病?
心理学***森田是神经症患者、心理学***荣格曾患精神分裂症、心理学***埃里克森患有神经症和精神病,另外榜上有名的还有霍尼、马斯洛、阿德勒等,的的确确,这也是一个许多来访者和普通人群所关注的焦点,心理咨询师一定都有病吗?你都有病了,又怎么HOLD得住我呢?甚至有一些对心理学一知半解的人,直接就嘲讽心理咨询师了——你是不是有病才干这行的。
其实从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讲,世界上就三种人——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常人,就是属于神经症,内心经常有男与女、生与死、成功与失败的纠葛与争斗。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一个人都无法幸免——都是病人。只是心理咨询师更多的是敢于直面自己病痛的人——不讳病忌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们看到的那些心理学***,只要去读他们的生平,就知道他们的内心一直都处于苦难和挣扎当中——可谓拧巴之极,而越拧巴,反而越练就了他们解除内心疾苦的本事,当痛苦隐退、平静和喜悦现前的时候,也是他们开始行走人间、悬壶济世之始,他们要把自己毕生与自己内耗所悟,教给其他同样痛苦而善良的人们,让人们走出心灵的泥沼。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心理太健康的人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师,他们需要去做更大更重要的事业。如果没有对痛苦有过切身的体验,很难对别人的痛苦产生共情。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因素。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心理专家都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咱们需要定义一下 " 病 " 这个词,从广义上来说,没有人是没有病的,因为人面临环境变化、面对压力和事情时都会发生心理上的变化,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心理病,那么所有人都有病,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也是人当然也有病。
二、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如果也有病,怎么治疗
实际上,一名经得起检验的心理咨询师一定是要经过专业学习、个人体验和案例督导这几部分完成之后,才可能承担接待来访者的重任的。而在这其中个人体验尤为重要。
1、心理学家或咨询师为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个人体验。
所谓的“个人体验”,就是心理咨询师自己接受的心理咨询/治疗。可以是一次或几次(短程),也可以是长期,甚至持续多年的(长程);可以是一对一的个体咨询,也可以是团体咨询。换句话说,只要是心理咨询师本人接受的心理咨询,任何取向、形式,都可以称为“个人体验”,解决自己内心的伤痛和情结。
我们总说心理咨询师就像镜子,可以照出来访者身上的痛苦和人际模式,这面镜子究竟明不明净、通不通透是关键。如果咨询师自己都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话,就好象哈哈镜一样,把来访者照变形了,当你带着自己的伤痛来到咨询师面前,咨询师却带着偏见告诉你说是你想多了,是你不对,你有病?你是什么感觉?个人体验可以帮助咨询师成为“更好”的自己。
1)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咨询师在咨询与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压力***,或受到来访者情绪的影响。当咨询师陷入抑郁、焦虑情绪时,个人体验可以有效缓解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及时调节情绪,减少症状,让咨询师能够以更好的、更安全的状态工作。
2)长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的成长。除了解决即时的个人议题之外,长期的个人体验能够提高自我觉察与自尊水平,改善人际关系,更成熟地应对压力,让咨询师得到全面的成长。
2、寻求督导
心理督导,是指对长期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工作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化过程的专业指导。心理督导是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在长期的心理治疗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终其一生都需要接受督导。包括督导师本人,也要定期接受督导。
通过督导,除了可以帮助咨询师/治疗师在临床实践当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且使用所掌握的理论,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由督导师传授咨询/治疗的具体技术和技巧。
督导可以借助案例中的问题帮助咨询师和治疗师认识他自己的问题。提醒咨询师/治疗师进行反思反省,或者提示咨询师/治疗师需要做个人体验,来促进咨询师/治疗师本身的成长。
看过一部电影,张国荣演的,他是心理医生,却每晚梦游有精神分裂症。心理医生如果有心里疾病了就自救,把自己一分为二,让理智的自己和病态的自己进行对抗,然后现实中麻木的自己做为裁判,我以前就是这样,现在我理智的人格胜利了,恶魔的自己只有在精神重创的时候出来想要取我的性命,
自己站在窗口,突然有想跳出去的想法。从心理学上来看是否属于一种疾病,以及是什么原因?
谢邀。情绪特别稳定的人,不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琅琊山五壮士),应该没有这种想法。一、什么是情绪。人们行走江湖会遇上非常复杂的各类现象,每一种现象都是诱***绪产生的动因。比如,遇上一个心底善良知冷知热的人,你必然会想:世上的好人真好;遇上一个蛮不讲理的地痞流氓,你也必然会想:这人怎么这样;遇上一件不开心的事,往往唉声叹气;遇上一件开心的事往往兴高釆烈。人的情绪,好比是一根平静的弦,一有某种外来冲击,就会"铛"的一声。这就是情绪的由来。二、人的情绪为什么轻易会受到刺击。知道为什有人倒骑驴吗?因为TA闭上眼睛也知道前方是什么。这样的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现实中也确有超前之人。这样的人一般不会有情绪。说到家,情绪被冲击,是缺乏远见、一切都感到突然的结果。三、怎样稳定情绪。人一生的行为,除某种倒退或创新之外,基本是对前人行为的重复(不可否认,整体上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至少从哲理上讲是这样)。其中必有规律可见可循,处世为人皆有板本。最好的为人也就是总结与建树,但大多数人达不到这种程度一一所谓干古一人。作为一般的人,都有一定的经历,绝大部分都多少读了一定的书,只要伏下身来,坚持学习、认真做事、争取主客观的统一,能做个"几十年一古"、乃至"百年一古"的人,应该问题不是很大吧?(这里的"一"通常是一个群体),既然如此,上述"平静的弦"就不再随便的"铛"了。从而情绪也就稳定了许多。如果有一个稳定的情绪,何来"跳下去"的想法?!
您好。很多时候我们都期望从理论上找到一个借口与理由,让自己在做某些事情时,显得比较理直气壮与心安理得。尤其有了一些自己认为都不太正常与主流的想法,更愿意归结为某种疾病或精神状态,从而安慰自己,不是我想这样的,而是我并了,应该这样的,我自己也没办法的。这是我们大多数身而为人的共性。
其次,很想问问你,是不是每次站在窗口都会有跳下去的想法与冲动,还是在某种情境下才会有这样的冲动与想法?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你内心又是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无论何种情境下都有这样的冲动与想法的话,则需要静下心来,寻求心理上的专业指导与干预了。
如果只是偶尔的话,那么静心地反问自己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这样的状态又是怎么来的、想跳出去对自己以为着什么?把这些理清楚之后,也许就不会再有想跳的冲动了。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个人认为完全没必要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心理疾病的标签。人世会自我实现的,一旦我们觉得自己有了某种疾病的话,那么在我们的心里层面就一直在按时自己是个病人,也在一是中一直强化自己是个病人,结果往往在现实中会如愿以偿地成为病人。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与不爽,相信自己总会有办法解决的,那么你就真的会做到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会有落寞的时候,甚至万念俱灰的时候,所以偶尔想到一了百了很正常,都怕吃苦嘛,在痛苦的时候想解脱,但只能偶尔想一下哦,别认真。你若跳下去,死了,你是解脱了,你父母怎么办?他们不仅要承受感情上的痛苦,还要承受老来无依的悲惨遭遇——哪怕只是精神上的依靠,至少他们还有点盼头,你若死了,他们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若你摔个半死不活,哎,想想都疼,你父母不但不能依靠你,还得把养老钱拿来供着你;第三,不管你摔成啥样,若下去砸着个人,唉,那你父母真的是想死都死不起了……
在你心情变愉快之前,离窗子远点,或者赶紧装上防护栏!
这种心理现象要看你持续的时间长短,如果仅仅只是一瞬间,***设我跳下去会是什么样子,家人会是什么样子!一瞬间之后就打消这个念头,那就是属于正常的!反之,您需要寻求帮助!
你好,看到你的问题:自己站在窗口,突然有想跳出去的想法。从心理学上来看是否属于一种疾病,以及是什么原因?我很愿意跟你讨论一下。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力比多的基础上和后期的研究中提出了生死驱力,即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可以理解为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本能;包括吃饭、喝水、睡觉、性等,这些都是维持自身存在和种族存在的必要的能力和行为。我们每天做的事几乎都是以这些本能为根本目的,简单地说就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生育出更好的后代。
弗洛伊德对死亡本能的解释是,跟生本能正好相反是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中彻底的泯灭。如:像蹦极这种活动,充满着风险,但是,有一部分人特别有冲动要去尝试,这就是死本能的驱动。
一个人自己站在窗口,有想跳出去的冲动,是内在力比多的驱动力,每个人都有的感受,只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体验到,像人在极度开心时会哭出来、极度幸福时刻会希望死去达到永恒,极度绝望时会焕发出强有力的生的力量,这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转换。
平时我们看到的,有人表现出来的攻击、破坏和毁灭,就是死本能的驱动,如:冲动的不计后果的攻击别人,就有可能招致别人的反击而伤及自己。
有能力体验自己的内在感受,有能力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的能力,事实上,有的人缺乏这些能力。所以,能够觉察自己冲动,然后,能够管理自己的冲动,是具备创造力的人。就好像我们觉察自己的情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情绪,我们了解自己是为了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掌控感。
我一直没有弄明白的是,这种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转换,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是孤独的时候吗?艺术创造是否是孤独的一种创造。艺术家的灵感是怎么回事呢,有太多未知的领域。
因此说,一个人的孤独,如果你喜欢,它就是喜悦,是意境,是海棠花里寻往昔,那往昔,处处是醉人的旧光阴。是过去、是当下、是未来。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任何人来说,活着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有自己活着的感觉。活着的感觉同样重要的是现实中跟其他人的关系。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也欢迎评论区提问
点击头像关注我,查看更多心理小知识分享和回答的问题,总有你感兴趣的
我是闫锦稳,一个关注家庭幸福度的心理咨询师
[_a***_]真的是种病吗?
心软不是病,只是心理因素方面的问题。对于心软的人来说也就是心没有主观因素,也就是常人所说的“没主心骨”。心软的人办事有时犹豫不决就会错过了办事时间,就会降低了办事效率。有的心软的人像墙上草一样,听不进去正确的建议,没有正确的辩解事情的能力。当然这样的人也就没有发展前景,如果让这样的人管理公司或者企业就可能一摊糊嘟。但是有的人心软对人,对办事比较强,还有办事能力,这样的人也会有前景的。所以说心软不是病,关键是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事情,这个也就是分辨心软的真正原因。
心软不是病,只是过于善良,属于感性性格压倒理性性格,善良总是美好的,往往容易被一些心里黑暗的人钻了空子,导致备受打击,怀疑自己心软的行为是不是病了;
不要担心,没有病,只是你的善良托付给了错误的人而已,不要过于去计较,我喜欢曾仕强老师说的一段话,送给你,希望你可以悟到点什么!
有人问曾仕强老师,老实人在社会上总是最吃亏的人,问曾仕强老师怎么去解决,曾仕强老师强烈认可善良的人,诙谐的说了一段话:“社会上聪明人吃老实人,老实人吃老天爷,老天爷吃聪明人” ,这就是一个循环。
请保留你善良的特性,多甄别他人,把善良给予可以获得善良的人,你的路会越走越宽。
我是“荆棘***1983”,一个迷途中寻找心灵之光的行者,学习点亮自己的同时点亮他人,大家可以多交流学习,共同进步,请点赞加关注,谢谢!
心软是不是一种病?
本人认为,心软不是病,而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是上天给的,学是学不来的。凡心软者,皆是善良之人。同一样的事情,有的下的了手,有人下不了手,有些当后妈的,凡是心软者不会对继子或继女下得的恨手。凡是孝顺孝敬老人的必是心软之。俗人言,下不了很心,当不了晚娘。那些心软之人,就是当了晚娘也下不很心。但,话又得反过来说,人心软,但不能弱,加起来就是软弱,这样的话,就容易被人欺负,好像人善人欺,马善人骑一样。故而,我奉劝把心软当成病人的人,该软时则软,该硬时则硬,也当几回铁石心肠的人,尤其是对那可恶的人。
心软是不是一种病?
心软不是病,但过度的“心软”,就可能是一种“性格缺陷”。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软是指一个人受到外界特定因素***,比较容易产生怜悯、同情等情绪反应。但不代表一个人整体的情绪控制力就弱。
你在街边看到一个凄惨的乞丐,心里会产生怜悯情绪,也不管他是真乞丐还是***乞丐,反正忍不住掏口袋,这是心软。
但你也可能在其他生活场景中相当理性,情绪控制得很好。
比如在工作当中,你遇到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不会像只发怒的母狮咆哮不停,而是冷静对待,用高情商的方式处理。
所以,所谓心软,只是一个人在特定的场景下,受到特定的信息***,会引起同情心等反应,不算是病。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人性。
别说你看到其他人受到伤害会产生怜悯之心,就算是看到一只小猫小狗受伤了,你也会有情绪。
所以,别把“心软”看做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反而有些极端“反人性”的家伙,所谓冷血动物,罕有什么信息能***他产生同情心,就真的是一种病。
但过度的“心软”,可能是“性格缺陷”。
正常人都会有“心软”的时候,但一个人日常生活中总是表现过度的“心软”,其人格特征可能就是心理学上的“讨好型人格”。
生活中不少见到,一些所谓的“老好人”,其过度心软的性格特征,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
从心理学角度看,“讨好型人格”一般有以下三大行为特征:
1、不善于表达自我,不善于表达愤怒等负面情绪——这是此类人往往内心深处感觉生活得很疲倦的核心原因。总是给自己带着一道面具,在别人看来他可能每天笑呵呵的,但实际上心里有非常多的负面情绪,却无法释放出来;
2、不善拒绝他人,宁愿委屈自己也接受他人不合理请求——这就是老好人过度“心软”的表现特征了,别人向他提出什么请求,他都很难让自己拒绝,很难守住自己的底线;
3、害怕麻烦别人,有问题都是自己默默忍受——过度心软的人,不仅不善于拒绝他人,反过来还不懂得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互惠互利,总担心麻烦到别人,就自己一味付出,不懂得要求回报。
实际上,讨好型人格是一种基于——“他人的看***伤害到我”的认知偏差,而导致的自我保护机制。
心里明明很不愿意,但还是不懂拒绝他人不合理要求,是害怕他人对自己产生不好的看法。
心里明明很需要他人帮助,但害怕去麻烦到别人,让别人产生不好看法。
都是因为一种性格缺陷——缺乏安全感。
过度“心软”的人,是活在他人目光世界里的人。
他们内心是没有安全感的,这种情况基本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性格缺陷问题。
他们潜意识里害怕拒绝他人之后,“他人的看法”所带来的伤害,害怕得不到他人认可。
所以就一直表现为“老好人”的状态。
所以,如果是这种过度“心软”的情况,虽然说不上什么严重的“病”,但缺乏安全感的性格缺陷,确实会给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有这种情况的朋友,给以下3点建议:
1、在工作生活当中学会“拒绝”——尝试去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吧,尝试几次,你会发现,结果根本不会有你潜意识里想的那么严重;
2、学会找人倾诉——老好人常常是接受别人的负面情绪垃圾倾诉,但自己内心可能积压了一大堆情绪,不敢去跟别人说。尝试一下,你会发现,你能找到更知心的朋友;
3、感觉自己的性格已经非常严重影响生活的,建议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服务。
以上内容,希望帮助到你。祝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