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说: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
为什么说: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
医学是高端学科,是研究如何保护生命的生命学,虽然现代科技很发达,但再发达也制造不出有新成代射的生命,所以医学是神圣的高端学科。现代人用有许多知识,能分辨许多复杂的逻辑事宜,但很少有人了解自己的生命是如何成立的,即使现代的医生以及外科医生都是如此,因为生命在人身体里面无论是肉眼、还是再高端的仪器都无法测定生命在人体内是怎样的,因生命是一团真阴真阳生升气体,所以古中医学中把真阴真阳说成一个“神”字,只用一个“神”字代替了许多字,也代替了活着的人一切本能的应嗒与反应表现,在古时人传送信息用字少,就是因每个文字有多层表达意义,在《说文》中可见字根底解释。据古中医学有人说,研究中医学需两部字典,一部是《说文》另一部是《康熙字典》,因中医学中有许多文字是不能简化的,没有这二部字典很难弄懂古中医学中的原有含意。研究古中医学必须遵重古人的思想,不可以现代人的观念命令古人改变语法。因为古人留下的书面文理己无法改变,只能是研究者遵照古人的指向研究今天人的病理就行。人的躯体及四肢就是人生命殿堂的围墙,而人的内脏就是人生命的住宅,但心脏才是人生命常住的殿堂,所以古时皇帝住的地方称“宫殿”,皇帝住的房子称“正殿”,其它还有“偏殿”等等,都有点效防人体生命迹象立名的。为何读三年医感觉治病容易呢,是学者以为人体疾病都与教材中例题一样,同时所读之书很可能是同派传人之著,读10年书之后反觉得治病太难了,因为经历多门派各样的观点摆在面前而学者有如断事官,深感任何一种病都很难拿定注见,正因如此当一名好中医师需研究中医学30年才能清楚的独自审断疾病病案。比法官大人审案难度更大。
我就是学习中医。不过我学习了二十多年。学习了三年的时候确实如此。感觉自己什么病都治疗不好,治疗不了。
等我学习了十年的时候,感觉刚刚进入了。然后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慢慢的领悟到了中医的魅力。感觉自己无所不能。
再继续学习,继续理论联系实际。慢慢的感觉有些病还是可以治疗好。有些病只能说 走一步看一步。因为很多很多的病都是没有接触过。
只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再继续探索。
现在就好了,基本上很多很多的病都是有办法治疗。甚至于,我已经知道了人 长生不老的秘诀!我只能默默无闻的努力拼搏!因为说出来,别人也不相信啊!
行医三年的才会知道“锅是铁打的了”(终于知道连自己的病都不会治的医学院那群书呆子教授完全就是个坑)。其实不要说“,学医三年,就算学半辈子,《伤寒论》学错了的那些人,读书读进粪坑里,教书把学生带劲茄子地🍆里”。伪伤寒论注解毁人无数。
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对照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理解。
学医三年,如果能思考自身遇到的症状以及家人的健康情况,当“思”认定之后及时辩证用药,就可以一边学习,一边解决问题,遇到暂时解决不了的症状会加大学习的动力,寻找学习解决的办法,也就不会认为天下无不可治之病了。
行医三年,如果行医时候认定知识储备足够,不在学习看书,则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病情,无方可用的想法应该是治愈率不够而积累产生的压力造成。
不停地学习,反复的思考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
学以致用,没什么比学医更快乐的事情了,每次看到家人从生病到健康那种喜悦是学医最大的动力!
说的很对,初学者觉得一身本领,实践者觉得无方可求!中医之所以难以传承,是因为要因病施治,一人一方,一时一方,是从阴症治成阳症,再从阳症治成无病!这是一个不断判断,变换药方的过程,需要很多年的积累和经验!中医,来自周易,周易分易经和易传,易经又分易理和易术,曾仕强讲的是易理,而易术里分医术和占卜。好的老中医,都会用风水,心理学,药物治疗!所谓十分病有四分是心理疾病,人的意念能量是治病的根本,人的病都是从虚症开始的,后来转为实证,是因为自己心理暗示,精神奔溃,所以免疫力降低!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中医是告诉你要改变习惯,治疗从断源开始,改性格,去习性,顺应天时,一切不医而自愈。性情,习惯,饮食,都影响人的健康!不改掉这些东西,不断源,那就是去三来五白搭辛苦!心病还在心药医,再好的药治不好心理病,不改变心理,病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