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问寓意?
- 哲人其萎意思是什么?
- 圣人食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出自何篇,详细解释说明意思?
天问寓意?
《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
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
语言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词,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
全诗通篇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显示出作者沉潜多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的个性。
表现出超卓非凡的学识和惊人的艺术才华,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其”就是将要的意思,哲人其萎指智慧卓越的贤人即将死亡。出自《礼记·檀弓上》。孔子死前曾吟道:“泰山其颓乎!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孔子的学生子贡听到后立即意识到孔子将要逝世了,赶到孔子病榻前。
“哲人其萎”是出自《庄子》的一句话,原文为“夫子其萎未也哉?如之何其可言也?”
它的意思是,即使是智慧卓越的***(指庄子),在某些时候也会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表现得形神俱疲。
这句话的用意在于告诫人们,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应对自如,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压力。事实上,哲人的境遇与常人相同,他们也会因为生活、工作和学术上的挑战而感到艰难困苦。所以,我们需要理解和同情那些在压力下变得消沉的人,并给予他们支持和关爱,而不是批评和指责他们的萎靡不振。
“哲人其萎”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智者因为失去了热忱和***而萎靡不振”。这个词语中的“哲人”可以理解为智慧、博学的人,也可以指儒家、道家等古代思想家。这个词语所要表达的概念是,一个人即使再有才智,没有了热情和***,也会失去生命力,变得萎靡不振。
这是一种人类共同的现象,就像一个机器没有能源,便是一个废物一样。因此,哲人其萎告诫人们在追求知识、治理社会的过程中,不要失去自己的***和热爱,保持对生活的热忱和活力,才能真正地成就大事业,使其不断发展和繁荣。
成语解释:《礼记 - 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夫子殆将病也。’”后因以“哲人其萎”为贤者病逝之典,亦常用作慰唁之词。
成语出处:西汉 - 戴圣《礼记 - 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成语造句:学人文人同声哀悼,‘泰山其颓,哲人其萎’的成语,在祭文挽联哀诗中随处露脸。★叶圣陶《乡里善人》
成语使用:作谓语;用于慰唁词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近义词:泰山其颓
“哲人其萎”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哲学家或者思想家的心态或者精神状态不佳,失去了原本的锐气或者热情。
它也可以形容一个人在对某种事情或者为某种目标而奋斗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失去了斗志,变得消极等等。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段经历,他在被判处***之前,意志消沉,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和精神,这种状态被后人称为“哲人其萎”。对于人们来说,遭遇挫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失去斗志,而是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最终必将收获成功。
圣人食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出自何篇,详细解释说明意思?
整句是“圣人食道映物, 贤者澄怀味象”。“含道映物 丶澄怀味象”道出了道家对道的体验的水平高低。食道映物是得道圣人境地,澄怀味象是贤者丶次圣人境地。
含道映物,(圣人)得道后,心海不起波浪心如明镜,所以能映照万事万物。注解:
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
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
澄怀味象, (贤者)澄心静虑,让心平清,仔细品味心海上细微万千波浪。(如此慢慢提升自到“致虚极,守静笃”入圣含道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