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理论里有没有提到心脏和血液运行的关系?
- 中医把脉能查出心脏有什么毛病吗?
解剖学之父发现了心脏与血液运行的关系,让学西医的学生奉为金科玉律,心脏的运动的能量从何而来,西医说来自于心脏细胞的不自主运动,既然能不自主运动,死亡之后也应该会不自主运动,但当人死亡时,又是心肺复苏,又是电击,又是加肾上腺素,最终还是死了,又是为什么?结论只能说:心脏与血液运行有关但不是维一条件。
中医说人活着是靠胃气,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汽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古人把你呼吸的气,与吃进的食,二者为活着的根本,才是心脏能量的来源,血不过是‘’浊气归心‘’。‘’食入‘’与"饮入‘’才是心脏的动力来源,心脏动促血动。阴阳二气相互运动才是根本。
中医理论对心脏与血液的关系描述非常彻底。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神也。心外有赤黄脂裹,为心包络。四藏皆系于心,心系于肺,系于肾,系于肝,系于脾,(血藏于血管,这是西医的说法,)中医理论中称血脉,血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称之为少阴之脉,中医四诊之一就是诊脉,其诊脉,中医三指系于患者左右手搭脉,通过搭脉发现患者脉象变化规律(察之身体五脏六腑之病变),这一过程在诊断心脏与脏腑之间或身体是否有某种疾病,这就是了解心脏与血脉之间的关系(西医叫血液),比如当一个患者心律时急时缓,或有浮沉不定的脉象时,这个患者的心肌有供血不足,中医称为心脏病,(西医叫心律不齐,或冠心病),这一过程的反应就是心脏与血脉(血液)之间的微妙变化,现代人甚至许多学习中医的人对诊脉提出许多质疑,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脉象的变化规律,认为诊脉只是反应心率而已,并不认可能诊断周身疾病,传统医学为什么把诊脉作为中医“四诊”之首呢?是因为诊脉之内函与精技不是一般人可以学到的,古人云,“百个郎中难挑一”,其意思是一百中医中很难找到一个好的。上述本人把传统医学里中医对心脏与血脉的关系简单的作了一下分解。
中医著作中,有关各组织均有详细的论述。楂阅历代医学家的著作,有关论述非常极致。耐人寻味,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字里行间无处不藏***。
<黄帝内经>云,”心主血脉,主神明“。一语明确了心之功能,以及心与血之间的关系之所在。
“血为气之海,气为血之帅”,所言,在心气的推动下,血脉周流,周而复始。以此,心与各脏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命之运行,全靠血脉所滋养之。
师承习医之时,贵在心悟之。有气血不足之时,便力不从心方知为心失血养,才明白了心血之源”得日月之精华,水谷之精微“。之道理。
脉搏,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人的心律,脉律与气血之演变状况,通过脉搏可以了解到人体内的气血病变等症状,而这正是心与血液循环的自然规律。
中医之所以能够被传承,发展,均得于有中医学家们的著书立说和千年的实践经验,才使得这门学术起到了救死扶伤的作用与作为。因此,中医学[的价值是存在的,是人们健康的需要的。
心脏和血液运行的关系,意思就是水泵和水的关系。这样的描述,中医是没有的。中医有阳气推动气血运行的描述。不过中医指的阳气并不是特指心脏这个器官,气血的含义也不是特指血管里的血液。所以是没有的。
西医有定义,但很久都没有治疗方案
中医并没有定义,但很早有治疗方案
但是,中医方剂有针对心脏泵血功能失调的治疗。
比如,心衰导致的循环衰竭,血压下降,中医有四逆汤
流行性出血热导致的低血压,循环衰竭,中医有清瘟败毒饮
冻伤导致的雷诺氏综合征,四肢灌注不良,中医有当归四逆汤
当然有
黄帝内经中明确说过“心主血”、“心,在体合脉,主神明”、说明了,水谷精微物质,“奉心化赤”而成血。
其中提到了心主血脉,把血管划分到了五行“火”的属性,而心,血,脉三者都属于同一属性。
中医把脉能查出心脏有什么毛病吗?
这个是可以检查出来的,可以通过心跳过快是可以表现出来的,但是不知道具体的病因,这个时候最好去医院进行B超等一些检查进行确诊,从而对症进行治疗。因为心脏的疾病有好多,比如心包填塞,主动脉关闭不全等一些心脏病。从而诱发心跳的不止就是疾病,还可能是跑步,睡眠不足等原因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