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中低以及极高风险是怎么划分的?
- 危险能源种类?
- 什么病致死致残率高?
- 猝死是怎样形成的?预防猝死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中低以及极高风险是怎么划分的?
神内小美医生;
喜欢的可以点赞、关注;
欢迎留言、互相交流、探讨!
首先,小美医生想要告诉你的是: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分层,其实相关的评分有很多,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评分方法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也这样这样理解:心梗、脑梗只是相同病理过程在不同部位的体现!,所谓风险分层主要是对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评估。
其实对于危险风险的评估,简单的总结一下,主要是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不可控因素:
(2)可控因素:
- 高血压病:这个比较好理解,我习惯使用“塑胶管道”这个词来形容我们体内的血管,长期的高血压,管道内的压力增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管壁的弹性减低,管壁损伤,出现硬化;此外对于高血压病,其中收缩压的增高以及血压的波动是重要的风险因素(所以:高血压的控制并不是简单的仅仅是要维持在正常的范围,而且还需要“稳”!);
- 糖尿病:糖尿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其对血管的损伤,还存在神经损伤,以及其他系统损伤,糖尿病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可造成多系统损害,各种原因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此外合并糖尿病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的预后以及死亡率均较无糖尿病的患者明显升高;
- 脂代谢异常:我们常说的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相关性最大的主要是指低密度脂蛋白(血脂是血液中脂肪和类脂的统称,其中不同成分的升高对于疾病的诊断以及风险评估的价值是存在差异的,例如我们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关注的重点是低密度脂蛋白;对于胰腺炎,胆囊炎:我们关注的重点还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等);
- 高同型半胱氨酸:其实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个指标提出已经很多年了,但是近几年才引起临床上的重视,我们医院也是这几年才将这个指标列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规筛查指标;
- 肥胖:肥胖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这也是大部分人可以理解的,因为肥胖的患者往往也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 此外还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等等;
那么标准的统一的量表:
主要是指:
(1)心血管疾病(我们尝试用的,比较简单,主要是用于入院时对患者的简单的危险及预后评估)
(2)脑血管疾病:
(注:卒中稳定的门诊患者:低危:0-2分;中危:3-6分;高危:>6分
卒中急性期患者:低危:<3分;高危:≥3分)
(注:低危:0-1分;中危:2-3分;高危:>3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关注“神内小美医生”,了解更多健康资讯!
危险能源种类?
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为七类:
1、 化学品类: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
2、 辐射类:放射源、射线装置、及电磁辐射装置等;
3、 生物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传染病病原体类等)等危害个体或群体生存的生物因子;
4、特种设备类: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
5、电气类:高电压或高电流、高速运动、高温作业、高空作业等非常态、静态、稳态装置或作业;
6、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
7、交通运输类: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危险源的分类方式众多,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情况也会有所区别。一般,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安全科学理论角度)来划分,危险源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2.第二类危险源
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物的故障
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从安全功能的角度,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2)人的失误
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的失误。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环境因素
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会促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_a***_]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此外,危险源的分类还有:机械类、电气类、辐射类、物质类、火灾与爆炸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和生理性、行为性、其他等各种各样的分类。当然,分类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方式的不同。
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的各种形式大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潮汐能例外)。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
危险能源的种类?
所谓的危险能源,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再危险的能源,只要按规章程序操作,就会使发生危险的概率降低甚至为0;即使再安全的能源,如果不加强严防严管,也会使不安全因素增大,成为安全隐患。
我认为相对操作规章复杂,比较不容易操控的危险能源有:①、核能;我国在核能利用技术方面,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尤其是核电,放射医检医疗,放射金属检测探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②、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类,都具有一定的危险系数;③、电,也属于危险;③工业或医用酒精等,都属于危险能源等等。
常见的危险源的分类主要包括物理性危险、化学性危险、生物性危险、心理性危害、行为性危害。
1、物理性危险
物理性危害主要指的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机械操作带来的杂质,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包括金属、机械碎屑、玻璃、首饰、碎石子、骨头碎片等。
2、化学性危险
化学性危险指的是在进行化学作业时产生的化学废物,且对人体有极大的伤害。化学性废物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废弃化学物品。
3、生物性危险
生物性危险是指一些生物对人类造成危害,包括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索等。
4、心理性危险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心理性危害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可能对人影响很大,甚至自杀。
5、行为性危险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这些行为可能给身体造成危害。
什么病致死致残率高?
脑血管意外疾病的致死率,致残率比较高。
因为我是在康复医学科工作,是一名康复治疗师。所以对于脑血管意外的相关疾病比较了解,比如脑梗脑出血等等一系列脑部损伤的相关疾病。
所以非常了解由于脑血管意外而导致的偏瘫后遗症数不胜数,非常的多。大多数人即使脱离了危险,也会留下很深的后遗症。
为什么差不多的人恢复的差别却很大?
由于大多数发病比较轻的患者还是很容易恢复健康的,大家就会误以为所以人都一样,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术后的康复效果和病人的出血与堵塞的位置关系重大,息息相关。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同一时间,同样年纪,同样条件的两个不同的患者同一天入院,而两个人出院时恢复的效果却大不相同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说脑血管意外患者致残率高?
因为脑血管意外的人大多数都会出现偏瘫的后遗症,而大多数有偏瘫的人恢复的并不是非常好,基本每个人都会有一侧的感觉或者功能障碍。
尤其是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即使在术后保住了生命,却也可能会留下终生的残疾,不能自理的人也是非常的多。
所以这类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期待您的关注!
猝死是怎样形成的?预防猝死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在我国,平均每天约1500人猝死,绝大多数发生在大城市,约80%的白领都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在20岁至60岁英年早逝人群中,95.7%的人都死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性疾病,其中80%为心源性猝死。这一数字还足以引起重视吗?
猝死是怎样形成的?
以心脏性猝死为例,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但是一般情况下,没有诱因,也是不会猝死的。
诱因
心源性猝死的人群中以男性为主,可能与男性所处的压力、生活状态有关。猝死时间多在06∶00~12∶00。劳累过度和精神***导致的心源性猝死分别占40.29%、25.90%,是两个占比最多的因素。因此,控制诱因,对降低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十分必要。
预防猝死最有效方法
及时关注出现的征兆
1、胸闷、胸痛
如果有不定期的胸闷、胸痛等表现,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反反复复时,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
2、心慌、乏力
心慌往往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这有可能是心源性心律失常的表现,虽然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但频发发作,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3、呼吸困难、心悸
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口唇发紫等,要高度警惕。
4、眩晕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
5、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
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患者会有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等症状。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房颤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数倍。
6、注意其他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口腔溃疡、不明原因的牙痛等。
预防猝死,做四件事!
1、每年到正规医院体检:有些疾病出现问题,早期是感受不出来的,往往发生事情的时候都很严重,特别是20-50岁人群。
2、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明显改善身体脏器的功能,但是过度运动会加重负担。
3、做好一日三餐规律饮食,拒绝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增加胃部负担,使局部血流出现重分布,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状态。
对于心源性猝死,要学会急救方法:
对于猝死的急救,业内一直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也就是说心肺复苏和除颤的关键时期是心搏骤停之后的4分钟内。
心肺复苏(CAB)的要点:
C(Circulation)代表循环,即进行胸外按压:以两乳头连线中点为按压位置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深度至少5厘米;
A(Airway)代表气道,指人工呼吸前开放气道或者说保持呼吸道通畅以方便吹气的步骤,通常用按额抬颌法;
B(Breathing)代表呼吸,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连续吹气两次,至少吹气一秒。
之后就以这三个步骤不断反复进行操作。
【不药不药】简介
生命科学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守护生命健康,拒绝伪养生,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谢邀:最近,朋友在湘雅医院住院快半个月了,打电话询问病情好转情况,他说:好在住院及时,不然猝死了,猝死是因心脏病复发引起的,平常我们一起做晨练时,他就慢慢地散步,从不急步跳跃,身上保持着带有救心丸等医药丸子,生怕突发病情发生,医院急诊所,救护車电话号码不离身。况且从不一个人外出,有伴随行。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所致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发生的时间及方式通常不可预测,约12%的患者以猝死为首发症状。今天我们来介绍心脏性猝死的形成和预防。
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因素
1. 性别
研究证实,男性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超过女性的3倍,因此男性应特别关注自身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2. 剧烈运动
长跑运动竞赛中,患有肥厚型心肌病、或有心脏停博、无脉性电活动等病史的运动员发生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急剧上升,建议依据身体状态适当合理运动。
3. 家族史
心脏骤停病史/家族史、心脏性猝死家族史和家族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是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心脏骤停、家族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病史/家族史者应予以关注。
4. 相关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左心室功能不全、心力衰竭、高血压等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子,应予以关注,此外,心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全身***及手术也有引发心脏骤停或猝死的危险,应予以关注。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1. 针对心脏性猝死风险的体检
若曾发生过不明原因晕厥、心悸、夜间濒死状呼吸症状,诊断未明的心脏杂音、劳力性胸痛/胸闷,或家族中有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病例者,或患有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器质性心脏疾病,请及时就医,可在医生的建议下定期针对性做下述检查。
静息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DCG)、冠脉造影、运动负荷试验、[_a1***_]激发试验、超声心动图。
2. 遗传因素角度预防
研究发现:SCN5A基因发生突变是中国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首个致病基因。RyR2基因位点杂合突变,患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是基因正常人群(未突变个体)的1.92倍。
从遗传学角度预防心脏性猝死是通过检测上述与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基因,若该基因发生突变,则不能进行剧烈运动,避免因不清楚自身的遗传特殊性而引发的心脏性猝死。
3. 作息规律
经常持续熬夜的人容易引发心脏性猝死,这样的报道时有发生,因此,预防心脏性猝死首先要从规律的生活作息开始。此外,还要适当的减压,这对预防该疾病发生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