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景润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 华罗庚和陈景润各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 陈景润有何数学成就?
- 《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的几十年以来,陈景润做出了什么贡献?距离真理的一步之遥被跨越了吗?
-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陈景润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有梦想才有力量,美好的梦想,坚定的信念是陈景润走向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陈景润从懂事时起就表现出对数字的敏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对书籍的热爱,就梦想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与信念
我读的是陈景润小时候的故事,我认为除了他很勤奋外,还有我知道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在某一领域深入的研究,才会取得成功。
O(∩_∩)O p.s:个人小想法,希望有帮助。
华罗庚和陈景润各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华罗庚和陈景润都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领域享誉海外,华罗庚先生在赴日讲课期间不幸因病去世。华罗庚先生研究思路开阔,博***众长。陈景润先生则是非常的刻苦努力,除了数学研究,他基本上与世隔绝。
陈景润有何数学成就?
陈景润在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研究中证明了:
①、每个大偶数可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②、设D(N)是N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表法个数,证明了对充分大偶数N有D(N)<7.8342C(N)/(lnN)2;陈景润于1***3年发表的(1+2)的详细证明,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许多研究结果是国际上最好的。
主要成就有:
1950年代,陈景润已经对于数论中的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同时对筛法也做了重大突破,这也为他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提供了最有利的武器。
1966年,陈景润用自己改进了的筛法,证明了: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并且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离最后的解决仅一步之遥,也就是1+2,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最好结果。此项成果也被数学界命名为“陈氏定理”,50年来,哥德巴赫猜想再也没有任何突破,仅此一项工作,陈景润就足以跻身世界著名数学家之列。
1966年5月,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天空,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17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n=1+2。
陈景润引进了一个转换原理,从而证明了:
陈氏定理: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为一个素数与一个因子个数不超过2的殆素数之和。
可以说,陈景润的陈氏定理,是两百多年来,众多最优秀的数学家攀登哥德巴赫第一猜想高峰取得的最高成就。在陈景润证明了n=1+2后,“筛法”也到了尽头;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数学方法范围内,n=1+1无法证明。
一个英国数学家在写给陈景润的信中称:“你移动了群山。”徐迟则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为这句话加了注解:真是愚公般的精神!
1***3年,陈景润将自己1966年论文进行了重新改进,将冗余部分精简,使得证明更加简洁可读性更高。
1***9年,陈景润发表“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80推进到16。
《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的几十年以来,陈景润做出了什么贡献?距离真理的一步之遥被跨越了吗?
差远了,哥德巴赫猜想核心就是证明11陈的12跟高斯当年的99证明,在数学思想上是一个东西,没有本质的突破……说白了就换种问题方式,这个猜想是数论的巅峰,没那么容易解决
我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陈景润先生在学术上又做出哪些成就。对我个人而言,陈先生的事迹给我了许多激励。陈先生不仅激励着我,也激励了我们那一代人。我想,这也是陈先生的一个贡献吧。
应用解析筛法达到极致,伟大的数学家、使哥德巴赫猜想达到了目前的世界高峰“1+2”。
用尽了他的精力;世界所有数学家在他基础上又奋斗了五十多年、至今还沒达到“1+1”、可见筛法这把利剑己无能为力、解决“1+1”必定要用其它方法;张益唐的改良筛法在证明“孪生素数猜想”时也是这个原因、从7000万到246到6、但是到不了2,也必须用新的方法。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陈景润平时少言寡语,但非常勤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
一个中午,最后一节课下了,陈景润走出教室,回家吃饭。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教学书,边走边看。书上的内容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现,陈景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着精神的食粮。
他只顾专心致志地看书,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朝着路边的小树走去。只听“哎哟”一声,他撞到了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