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人群是不能针灸的?
- 针灸治肺炎方法?
- 针灸能并用还是针灸必须分用?
针灸是我国中医传统技法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即使到了现在,仍然有许多人选择通过针灸来保健和治愈疾病。
不过针灸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群的,一些体质特殊的人群就不适合进行针灸。
1、糖尿病患者: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针灸呢?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愈合能力比较差,做针灸留下的针眼非常不容易愈合,很容易使针口处发生感染,就算只是一个小小的针孔,也有可能引起伤口溃烂、感染,所以糖尿病病人不适合针灸。
2、有凝血功能障碍人群:比如血友病等,这些病人的凝血时间非常长,凝血功能障碍,那么在针灸的时候若是出现出血就会导致血流不止,难以止血,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这些人也不提倡针灸。
3、皮肤病:有皮炎、皮肤感染、皮肤溃疡、肿瘤、白血病等皮肤病的人也不能进行针灸,否则会加重病情。
4、经期女性、孕妇:女性在月经期间以及怀孕时身体状态会比较特殊,此时也不能进行针灸,不然有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
5、婴幼儿:婴幼儿好也不针灸,特别是囟门穴、风府穴、哑门穴等穴位是禁针灸的,另外,幼儿针灸后也不宜留针,避免出现意外。
6、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人群:对于这类人群,专家建议不宜马上进行针灸,要待患者身体、情绪恢复后再针灸。
7、体质虚弱人群:对于这类人群,他们的身体体质决定了他们可能不能承受过于强烈的身体***,所以如果有这一类的患者需要进行针灸治疗时,最好可以尽量***用卧位姿势。
针灸虽然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但是也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也会对人体产生副反应。
虽然针灸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但也存在一些人群是不能进行针灸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血液疾病患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针灸会对患者的出血时间和出血量产生影响,容易引发出血等并发症。
2.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由于针灸可以引起血管扩张,进而影响血压和心律,因此需要慎重。
3. 孕妇:针灸会***子宫收缩,可能导致早产或流产,因此孕妇需要避免进行针灸。
4. 皮肤病患者:如严重湿疹、痤疮等,由于针灸可能引起皮肤***和感染,需要慎重。
5. 精神疾病患者:如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由于针灸可能对患者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容易引发精神方面的问题。
总之,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师,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进行针灸治疗。
其实并没有什么固定的人群是不能针灸的,是一定要区分人体现在的一个实际情况,区分患者现在的一个气血状况。
正常人如果出现过饥,恐惧时,[_a***_]不建议针灸,因为***的时候比较耗气,过度饥饿,内心比较恐惧针灸时,更容易出现晕针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过饱,不往时为什么不建议针灸呢?其实是主要避免***腹部的穴位。避免损伤内脏。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年老体虚患者,年纪比较大的患者本来就可能存在有气血虚弱的情况,更容易出现晕针,甚至不然后果。
所以针灸还要根据个体差异,以及当下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针灸。
第一是晕针的人,对针恐惧,为了安全就不能再针了,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严重的糖尿病人不建议扎针,不严重的糖尿病人还是可以的,再一个局部感染的,局部皮肤病的病人,有皮肤病处不能扎针,女性月经怀孕时也不易扎针,除非治疗月经不调,安胎呀,也是可以扎针的,还有极度虚弱过饥过饱恐惧,大喜大悲时也不易扎针,阴雨天不易扎针。
孕期女性的下腹部、腰骶部不宜针灸,男性的***、乳头以及睾丸也不宜针灸。另外,关节部位、心脏部位以及大血管处都不宜针灸。颜面等暴露在外的部位也不宜直接针灸,避免形成瘢痕,影响到美观。
另外,有传染病、抽风、高热及昏迷期间的患者或精神病患者、经期女性以及极度疲劳、情绪不稳等患者禁止针灸。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针灸时也要特别注意。
针灸治肺炎方法?
针灸治肺炎方法
肺炎为呼吸系统常见病,***用针灸治疗时,应根据证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1.风热犯肺:选取合谷、曲池、外关和大椎为主穴,咽痛者可加少商,热甚加外关。操作时,主要***用泻法。
2.肺热炽盛:选取合谷、曲池、尺泽、少商、肺俞为主穴,热郁胸膈而烦躁者可加膈俞,痰热结胸者可加丰隆,大便不通者可加天枢、上巨虚。操作时,主要***用泻法。
3.热毒内陷:选取郄门、神门、曲泽、膈俞、血海为主穴,邪甚蒙蔽心包而神昏者可加水沟,也可刺人中、十宣、曲池、委中放血。操作时,主要***用泻法。
4.正气暴脱:选取人中、内关、百会、气海、关元为主穴。操作时,人中、内关用补法,百会、气海、关元用大艾炷灸。
5.正虚邪恋:选取肺俞、膏肓俞、太渊、太溪、三阴交为主穴,低热不退者可加内关,痰多纳呆者可加足三里、中脘。操作时,主要***用平补平泻法
本内容由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肝病科 主任医师 黄峰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针灸能并用还是针灸必须分用?
谢邀!
针灸能并用还是针灸必须分用?
在很多人看来,“针灸”是一种疗法。事实上,“针”与“灸”是两种不完全相同疗法。
“针”是指***,就是现在通常说的针灸。
而所谓“灸”,是用热(偶尔也用冷),或用(***性)药物作用于穴位。最经典的就是用火熏烤,因此,“灸”字从火。最常使用的是艾(叶)卷,称“艾灸”。
使用药物直接伏贴在穴位上,由于不使用火烤,因而也称“天(自然)灸”。
三伏天将至,每年都会热闹一时的“三伏贴”即将再次粉墨登场。而“三伏贴”就是“药物灸”的一种。
“针”“灸”能否同时用?
关于这个问题,古代的医家们似乎还没吵出个分晓。
大多数人都认为可以同时使用。
事实上,“针法”本身就分为“白针”和“温针”。
“白针”就是单纯***;“温针”就是在***入穴位后灸烤针尾,或点燃针尾的灸,实施***和灸的双重***。
当代中医的电针灸也是“温针”的一种。
至于,是使用白针还是温针,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认为,只要适合针就可下白针,根据情况或可以配伍以灸法,也就成了温针——“但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若温针,讫,乃灸之。”
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强调“针”“灸”“药”之相须(协同)。认为,“ 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并痛心疾首指斥“下里”不知用针,或只用针而不配合用灸法,强调“学人”必须学会用针,与灸和药相互配合,才是真正的良医。次不良风气必须加以纠正:
“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尔.所以学人须解用针.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此言针灸与药之相须也.今人或但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或惟用药而不知针灸者.皆犯孙***所戒也.而世所谓医者.则但知有药而已.针灸则未尝过而问焉.人或诰之.则曰、是外科也.业贵精不贵杂也.否则曰、富贵之家.未必肯针灸也.皆自文其过尔.吾故详着千金之说以示人云.”
然而,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禁灸穴歌”却指出:“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尝叮咛,庸医针灸一齐用,徒施患者炮烙刑。”
或许他说的只是某些穴位,不宜同时施以“针“和”灸”。
但是,《针灸大成》又引用同是明代医家,同时又是官吏,最高为正三品右副都御史的王纶的说法,称“针”“灸”同时使用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土法:
“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
当代针灸,无所禁忌
不同于古代医家的穷讲究,当代,在国家政策指引下,“针灸”,与其他所有“适宜中医疗法”一起,可以毫无禁忌的一起使用。
比如,2010年官方下发的指导性规范文件《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 穴位贴敷》就提倡药物灸(穴位敷贴)与其他“针”或“灸”,甚至拔罐相互配合使用:
“5.2.2其他贴敷方法
5.2.2.1穴位贴敷配合灸法
5.2.2.2穴位贴敷配合***
5.2.2.3穴位贴敷配合梅花针
5.2.2.4穴位贴敷配合拔罐”
声明
答主本问答仅仅是就事论事,不代表答主对针灸是否有临床疗效的看法。
基于科学研究证据,答主认为,针灸除有统计学意义而不是临床效验的、可能的止痛作用外,宣称的其他用途都缺乏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