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许多所谓的“大师”,宣扬所谓的佛法,专门洗脑精神空虚的中老年妇女,怎么对付?
- 为什么有人经历一些坎坷,就会把佛教之类的信仰作为精神寄托呢?
- 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有许多所谓的“***”,宣扬所谓的佛法,专门***精神空虚的中老年妇女,怎么对付?
解答区的@梦寄乡情 提出,“离开佛教佛学,现在连话都讲不清楚!”我记得这句话是赵朴初先生说的。赵朴初先生是佛教协会会长,称赞自家是本职工作,无可厚非。但是,在我来看,同行称赞同行,“含金量”总要低一点,未必那么让所有人都信服。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发源地生存不了,反而在中国可以生根发芽并且发展开来,这是因为佛教经过了本土化改造,并且其气质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有所契合。说佛教文化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大概是符合事实的。
不过,我们也不必夸大它的文化作用。比如,佛教词汇大量的翻译,补充进了汉语言,“一刹那”就是一个例子。但要是说脱离了它,“中国人就不会说话了”,那也未必太夸张。不用“一刹那”,汉语还可以用“一瞬间”等词汇替代。一时找不到替代的其他词汇,也可以自己创造一个新的词汇。中国汉语博大精深,创造力无穷无尽,不要小看中国人民的智慧。
要说“精神空虚的中年妇女”,我身边的亲戚就有。我有一个表姑,读书成绩不好,都说她挺笨的,后来嫁给了一个有钱人,所以一辈子不工作。她每天就到寺庙里面做义工,往返20几公里。现在,她60多岁了,忙得不亦乐乎。说也奇怪,她的女儿成绩也不好,很不聪明,高考几门功课加起来才100分。
为什么有人经历一些坎坷,就会把佛教之类的信仰作为精神寄托呢?
一个人要是极度生气的情况下,不发泄出来,就会疯掉。精神在高度紧张或压抑下,也要找一个寄托,以求释放紧张的情绪。佛教被一些电视神话的无所不能,所以人们宁可信其有。
一个人年轻人,当他大学毕业时,认为只要给他一根撬棍,他就能把地球撬得乱转。
但是,当他进入社会之后,他才发现,即使给他一百根撬棍,他也撬不动什么,很是沮丧,他开始了新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他发现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自己很妙小,微不足道,他开始思考人生是什么?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世界是怎么回事?思来想去,他发现人类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逃离死亡,获得永生?
怎么样才能获得永生呢?人生必须找到一个精神依托,他找来找去,找到了并想信了智者们设计出的各种宗教和各样各样主义和信仰,因为宗教中有上帝、佛、道等等神,他们可以永恒存在的,不生不灭,各种主义里有人们梦想的东西,这样就可以转移人们对死亡的集体恐慌,获得心里安慰。
电视剧《换了人间》***逛寺庙,说“佛教不是迷信,是文化。”还以为是编剧编的,一查还是事实。
于是花点时间了解一下佛教,发现它是披着宗教袈裟的唯心主义哲学。经各代***发展宏大的哲学体系。
凡心的问题均可以从中找到解决之道。《美国工厂》曹德旺拜佛不知道诸位看官如何理解呢?信仰?精神寄托?还是别的什么?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有佛缘吧,有些人经历了一些坎坷或挫折后就开始信佛,但还有很多人受挫后依然不会信佛,也不会有任何宗教信仰,究其原因,还是“缘”字使然。
因受挫而开始信佛的人,他们最初应该也只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接近佛教,对佛教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好感,久而久之,会接受佛教的一些观点。
比如三世因果观,好人好报、恶人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等劝导人们无论在何种环境及境遇中,都坚持行善积德、为自己今生及来世培福。
那么慢慢地,那些曾经经历了一些困苦和坎坷的人会放平心态、放下心结,以平常心看待过往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因为有了信仰,面对一些不平和挫折时,他们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对他人保持一份善念,总比没有信仰,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乃至报复他人和社会的人要好很多。
佛教宽厚,劝人向善——即使是万恶之徒,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佛教还讲究因果轮回,教导人们少作恶甚至不要去作恶,免得遭受惩罚之苦。干什么事也是教育人们凭良心去做,因为头上三尺有神明,否则时候到了一定会受到报应。
人海茫茫,每个人都是“呱呱落地”,从生到死的历程中几乎没有谁能逃过风霜雨雪、阴晴圆缺、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年轻时,每个人都会有冲劲、干劲、不怕失败的劲头,当历经沧桑以后,才明白活着“尽人力而听天命”罢了,因为没有谁能摆脱冥冥之中的定数。
回首再看来路,才明白很多事都是命中注定,如果真的像人们常说的“人死如灯灭”也倒罢了,但是潜意识里还是希望有来生,能够善恶有报、天道轮回,这样活着才觉得苦涩的人生还略有盼头。
所以,有太多太多的人,在经历了人世坎坷以后,慢慢地开始看淡、看开、学着释怀。但是,作为人可以贫穷,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不能没有心灵寄托,在这种情况下,讲究包容、宽厚、慈悲为怀的佛教,就成了多数人的精神寄托。
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魏晋玄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
两汉时期,经学尤其是以公羊传为代表的今文经学独尊,汉武帝时被列入官方意识形态作为朝廷入仕干禄之门;而步入东汉,虽今古文逐渐弥合趋同,但由于光武帝刘秀本身便以谶纬立国天人、阴阳、符应等观念大盛,而流于荒诞,深受;
在士人集团中,经历了党锢之祸,使本已开始陷入虚矫的东汉气节更为凋敝噤声。至汉末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然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逐渐流行,喜好讨论有无、本末等玄理,论辨深具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