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农合精神病报销比例?
- 什么人最容易得精神疾病?
重性精神病纳入职工门诊特定病种范围,其他待遇仍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在省.州,县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做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50%,乙类药品不设先自付比例,一个自然年度内个人门诊医疗费用(含门诊维持治疗药费,复诊补助及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三项检查费用)统筹基金累计最高报销限额为2000元,每个季度为500元。
由职工医保基金按在身只75%,退休80%,比例支付至限额标准,每年最高4500元,由居民医保基金按70%比例支付至限额标准,即每年2000元。
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关于***类报销
是这样的,合作医疗是当年购买,次年生效享受报销.
合作医疗保险报销,需要到当地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或指定医疗机构医保结帐窗口报销。
其手续包括:本人***,医保卡,原始***,用药清单,病历本等其它材料。
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是按比例进行的,一般在20--85%左右浮动。其报销的比例和多少跟自己的检查和用药情况,医疗等级等因素有关。举个例子就比较清晰了,A类药品可以享受全报,C类就需要全部自负费用,而B类报80%,自负20%的比例。
某人用掉医药费总计9000元,而报销公式是这样的:(9000-500《起付线》-自费药)*70%,如果说自费药占据很大比例,其报销下来是没有多少金额的。
另外需要到指定医疗机构就医,这点很重要。
我是心理医生小蒋,关注我,了解更多心理健康小知识,如有疑问,可以私信我。
我们身边有些人,或者总是哀愁满面甚至自杀,或者莫名奇妙担心些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或者耳边响起莫名的辱骂、感受着无处不在的威胁……他们渴求健康和快乐,却身患精神心理障碍,并不知晓或惧于治疗。
精神疾病往往还遭到部分人的歧视,甚至避之唯恐不及。之所以遭到歧视,是由于大家的不了解甚至误解。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一提到精神心理疾病,就将其与“疯子”、“走大街的”等同起来。
出来的形象都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浑身脏臭、自言自语、行为怪异、甚至冲动***。
其实,这只是精神卫生领域所服务的对象中的极少数,却被部分人理解成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形象大使。
话说回来,即使是那些蓬头垢面、自言自语、行为怪异的患者,同样应该被理解和尊重,不应该受到歧视,因为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
据调查就我国来讲,大约有1.73亿的成年人患有心理疾病。这么庞大的数字还不包括青少年和儿童。
心理精神疾病不会无缘无故就找上你折磨的,肯定是你有了让它趁虚而入的机会,才会生病。而这个机会的赠予者,主要有四类人。
1、上班族:强大的工作量,激烈的行业竞争,再加之微薄的收入,让很多人身心俱疲。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等心理问题自然不请自来。
2、在校学生:社会生活的进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优秀的教育只能出自名校,这也成为了很多家长逼迫孩子学习的借口。而孩子每日无休止的学习、考试、外加老师和家长的言语压力,心理问题日渐成型。
3、空巢老人:家里的年轻人不是上学就是工作,对老人经常疏忽,老年人没有交流的对象,心理问题就悄然滋生了。
4、遭受过重大创伤的人:比如丧偶、离婚、亲人离世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或者在经历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慰,也非常容易造成心理精神上的阴影,当事人在影子里走不出来就成了心理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大脑神经环路、神经递质系统出现问题,表现出一系列症状。
一旦出现类似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寻求[_a***_]人士的帮助,及早诊疗才能及早康复,勿要偏信偏听、胡乱服用药物,或者单纯的依靠自我调节,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这里是心理老师左叔,我来回答你的提问。
我是一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在一所高校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你说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或者老师会问到我们,什么人最容易得精神疾病?
我根据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实践的经验来解答这个问题。
第一,这个人有家族精神疾病遗传因素,即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所说的个体精神疾病易感性;也就是说,这个人的家族中父亲、母亲两支中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的家族患病经历,那这个人就容易得精神疾病。
第二,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关,也就是说,这个人的人格是精神疾病易感性人格,例如具有强迫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分裂样人格、焦虑型人格、抑郁性人格等人格特征的人也容易的精神疾病。
第三,与这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一是抗精神打击的心理活动的强弱,心理活动强度弱的人,容易的精神疾病;二是心理活动的耐受力低,经不起外界的***;三是心理康复力不好,在遭遇精神创伤以后,恢复不过来,从此一蹶不振;四环境适应能力低,不能积极主动适应环境,特别是不能适应一些比较恶劣的环境。如果这个人的心理素质不高,经不起外界***的影响,也容易的精神疾病。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
再次感谢你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