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
- 单招中医学方面知识?
- 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你服用过中药吗?
- 中医里所讲的上火、毒,用现代医学角度剖析实质是什么?
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确定治则治法及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过程。
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辨证的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四个方面;论治的过程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处方遣药三个步骤。
1、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
2、掌握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
4、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6、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
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你服用过中药吗?
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而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之瑰宝,也是传统医药。但中药的服用时间,服药频次和服药的温度都有不少的讲究,中医师对病患者诊治开方后都反复叮嘱医嘱:中药每方煎熬两次称头、二煎,且分两次分服。且不建议与饮食同时服用。现在医院为方便病人将中药头二煎煎好混合后分装一小塑料袋内,便于服用。让有些人服开了袋的汤药直接服用,不去加热服,这是不妥当的服法,对改善咳嗽,咳痰,或脾虚湿热体质的人,是不好的服药方法,应将塑料小药代用热烫下一下,或加热温服为宜,这样对疾病治疗有好处的。除服药时的温度外,在服中药时不要与食物同时服,同时服用会产生络合物,不利于中药药物的吸收。同时服用中药的时间和服药方法也大有讲究的,内服分频服丶顿服。非象西药那样简单的早饭前,晚饭后。中医师开完方药后合反复交待医嘱的,告诉病人,有些药应空服,如驱虫药或治疗便秘的中药宜空服。滋补药宜饭前服,对胃肠有剌激的药宜饭后服,治疗失眠的药应在睡前服。从服药频次上有日两次或三次温服,更有利于维持稳定药物浓度。顿服者多取于急症,快速将药物达病所。这些都是服用中药应注意的事项。总的一句话要遵照医嘱。
中医里所讲的上火、毒,用现代医学角度剖析实质是什么?
中医离不开阴阳,人身体的健康离不开体内阴阳的平衡制约,阴为体,阳为用,阳为热,阳过于盛,体内的热则过度!而过度的热则会打破人体内阴阳的平衡制约,转化为热毒,转化成为人体的各种不同的病症!由于中医说的阴阳是无形的,是目前的科技技术还不能够检测出来的,所以,就会让很多对中医不很了解的人感到疑惑,这是难免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迟早会有能够用科技监测到的一天。
中医所有有关病的说法都是说的症状,没有任何病因上的根据。中医自古以来从来就没有找到任何症状的病因,他们找不到病因又想自圆其说,就把巫术的阴阳五行弄来强拉硬配解释症状。到了现代中医们任然因循守旧不想借助科技手段探讨跟症状有关的病因。上火就是症状,而具体到什么是上火没有准确的定义,众说纷纭,以致对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诊断,千人千方。上火的病因有很多,得去医院做具体的检查才能知道得了什么病。只看症状就下个结论胡言乱论一番,那一定是个不负责任的庸医。
现代医学讲上火和毒,就要用药物治疗,实际上上火和毒是身体内部调整的结果。上火了把邪火排出脏器就不会受到伤害,人有七情六欲就避免不了内火旺盛,能够及时排出是好事。关键是过程,只要喝白开水就没事。毒是食物代谢产生的垃圾,也要及时排出。人体三大代谢系统,排便、排尿、排汗。足以解决问题,只有代谢失常才会造成停滞。
现代医学不允许有这个过程,所以用药物解决。不解决也会自愈。
现在社会上一些人,不懂中医,或者咯懂一点点皮毛中医知识,或者是崇拜西医(西洋医学之人),像中医学这样的知识太深奥,没兴趣,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很难很难读的懂,更别说去临床实践运用了。所以就攻击抹黑中医,就不难奇怪了。这些人他们把中医学知识说的一无是处,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医朴素哲学,古代唯物辩证法。我们的老祖先在那样的年代里能有这样的认识见解实在是难能可贵,为什么中医学知识年经历上下五千年历史年代的考验,经久不衰,尽管现在受到了西医学不断的冲击排挤打压贬低。民间中医大夫还是受到了基层老百姓的认可支持和喜爱。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