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是一致的吗?
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之分,全世界极少有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是完全“一致”的,而前者高出后者,也是正常的现象,即使相差很多,也并非病态。我们常把心理年龄先于生理年龄衰老的人称为“未老先衰”、“老气横秋”等。
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事实上即使知道了一个人的实际年龄,也不一定能知道他的“心理年龄”,这代表一个人心理成熟的程度,比如说,20岁的人由于经历的事情较多,很可能拥有40岁的成熟心;而50岁的人也可能会像“老顽童”一样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大多不一致,有的心理年龄基本年轻十来岁,如有的生理实际五十了还生着十三四岁的幼稚的小心肝。可有的人,经历过世事变迁,人情冷暖只不过二三十岁可心理已经过了不惑之年。
因人而异,现在的社会大部分女人心里年龄比生理年龄年轻。要不满大街跑的都是浓妆艳抹的美女连个素颜那么难找。
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已,谁让我们人类是万物之灵,是这个星球上食物链最顶端的物种呢!听说过这句话吗?“每个人都是上天最独一无二的造物”。无论你信不信,反正与人类个体心理有关的问题,只能一事一议。
以偏概全拿少数当做全部,是当前“伪心理学”的重要特征,并且大行其道。反正我的来访者,如果只是简单的和我说一些情况,就问我怎么办的时候,其实我也会很懵逼。只听你说了几句话,我怎么知道怎么办?心理咨询师又不是神仙!只能如实的告诉他,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共性问题来讨论,我到确实有些观点可以分享。
首先,我们生理年龄的发展,是由时间来决定的!“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它是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但心理年龄则不同,通常我们指的是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是否与他的生理年龄相匹配?也就是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其实这并不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但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程度。有兴趣可以去查查郭念锋教授的《心理健康十标准》。
我们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可以说是心理上一张白纸,心理年龄可以视为是零。虽然这不科学,但是这样更便于理解。而心理年龄的增长,其实本质上是随着我们的人生经历,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只有被火烤到了手,我们才知道这个东西,会让我们感觉疼痛,不要碰它!经历过了父母和他人的不同的奖励与惩罚,知道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每个新生的婴儿的心理年龄,可以说都是在这种自我与外部客观世界,以及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不断的主动探寻和反馈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绝大多数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其实是并不完全匹配的。但同样这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从小生长环境并不顺利的人,为了活下来,他就会本能的强迫自己去适应环境,从而让自己能够顺利的成长起来。那么,他的心理年龄的发育程度一定会大于他的生理年龄。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或者说早熟。外在能观察到的,就是他的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强。
而另外一个,从小在生长环境很顺利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人。通常他的心理年龄,就会略低于他的生理年龄,也就是无论做事情还是考虑问题,都会显得比同龄人更幼稚和单纯。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它不需要去提前的进行许多方面的适应性心理发育。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70后、80后、90后、00后,乃至于10后都各有不同,每一代人身上,也都有着明显的各自时代的烙印!这些烙印的背后,其实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变迁!所以我们才会说,成长环境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总之一句话,适度的才是最好的!过于坎坷的成长环境,同样会导致一个人出现各类心理问题,乃至于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而过于顺遂的成长环境,也无法让一个人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和健康生活!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够有所帮助,心理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让我们快乐的生活!
生理年龄指实际年龄,心理年龄就是心态。两个年龄是否一致,是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定位问题,也是往往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这是和人生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紧密相关的。
一般来说,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是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但实际上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是一致。我们经常听到的,你“长不大”、你“长得急”,就是对两个年龄不符的形象描述。
一般情况,可以把人的心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30岁前多数是“长不大”;30—55岁为“长得急”;55以后又返回到“长不大”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个复杂的心态转换过程。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掉队,基础打得牢不牢来决定的。
首先,还是家庭教育问题。城里的孩子,学前一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学后一般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延迟训练”“挫折训练”或“失败训练”。基本上到了而立之年,还是“老子天下最大”的幼稚思维;不同的是在农村、尤其是家境不富裕的家庭孩子,从小就没有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可能见识没有城里的孩子广,学习也跟不上城里孩子。但这种人,走进社会的抗压能力就比城里孩子强。
第二,30岁以后,家庭负担与责任、工作压力和社会责任,市场竞争与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出人头地的想法与社会现实的残酷,一起袭来。心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时都在超越实际年龄该承担的压力。就一定“长得急”。
第三,人到老年,可能马上退休或已经退休,成了社会抛弃的人。过去的权力失效,过去的人脉渐行渐远。人老了心小了,就儿童化了。
有人可能要说,现在有那么多年轻人犯了焦虑、抑郁,不正好说明“长得急”吗?恰恰相反,这正是“长不大”的突出表现。自我认知不清楚、自我定位不明白,导致了“长得急”。顶多可以归为“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第一个错误,是青少年不懂事,没有学到本事;第二个错误,没有知识储备,又好高骛远。有压力才有动力,要遵循适中原则,才能使动力最大化,超过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无用焦虑;压力过低,就是浪费人生***。这都是年轻人常犯的错误。
所以,表面上看,人生都在为追求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合拍而苦恼,实际上是没有解决好人生不同阶段的合理定位这个前提。人如春夏秋冬四季,春种、夏育、秋收、冬享,这是自然规律。不遵循规律,就会自己给自己设陷阱,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当然,也不是说,一步错步步错,“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补救的方法,这就能使其两个年龄不断调整,达到合拍。如,现在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还在忘我的工作,并没有“长不大”。还有申怡飞,从17岁就开始研究5G,成为5G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也没有“长不大”。所以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谁超过谁,是靠实力说话的,而不是幻想。对于一般人来说,实现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同步是最理想的。人的一生中看清自己、定位自己最难,但也最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