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心理治疗,精神疾病心理治疗方法

如何从生理,心理,社会角度理解精神疾病?精神科医生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的?双向障碍是什么?是精神疾病心理病吗?怎样才能确诊?如何从生理,心理,社会角度理解精... 显示全部
  1. 如何从生理,心理,社会角度理解精神疾病?
  2. 精神科医生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的?
  3. 双向障碍是什么?是精神疾病心理病吗?怎样才能确诊?

如何从生理心理社会角度理解精神疾病

这个问题提的全面,要理解精神疾病还必须从这三个方面说,少一个也不行。

先简单打个比方,一张玻璃经过钢化处理后,又受到锤击,然后碎了,就相当于得了精神疾病。如何理解呢?

这张玻璃的硬度本身,就相当于人的生理条件,但不是身体的生理条件,而是心理的基础素质,这是受遗传因素影响和决定的,有的人敏感、固执、呆板就容易患上精神疾病。但有上述特点的人不一定都会患上精神疾病,只是容易,还要看心理和社会因素。

精神疾病心理治疗,精神疾病心理治疗方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钢化过程是玻璃经高温处理后硬度更高,就相当于人在社会中历练后抗挫折能力提高了,心理更强大、更坚强,这部分因素一方面缘于先天遗传,一方面缘于后天的锻炼

锤击就是外来冲击,相当于社会因素,是个体所处的环境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心理的生理基础弱,后天锻炼少心理抗挫力差,又受到社会外来因素的冲击,就容易患精神疾病;但心理生理基础弱的人,经历后天锻炼心理抗挫力强了,也不怕冲击;还有一种情况是心理生理基础弱,后天锻炼也少,但从未遇到社会冲击,也不容易患精神疾病。反之,一个人如果心理生理基础强,又加强锻炼,就是再大的冲击也不会把他击跨。

精神疾病心理治疗,精神疾病心理治疗方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回知道怎么避免患精神疾病了吧,对的,不管心理生理基础强与弱,注意两点:一是加强锻炼,二是避免受冲击,这是最好的精神保***。

⊙∀⊙!

针对这样一个社会问题,而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身边就有。

精神疾病心理治疗,精神疾病心理治疗方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生理上讲,他属于不可控。时好时坏属于阵发性的。事发之后自己其实也不清楚发生什么事,所以属于间接性精神病。当然对自己的影响和对别人生活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从社会角度而言。是这样的一个人群。是需要关怀的。因为不是他们本发的。所以有的时候也挺同情他们的。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病,但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对一些生理疾病,呃比较的赞同,但是往往对于心理疾病的一些确不能接受,有的时候人家断了一只腿你会感觉很心酸,但人家得了***之后呢,往往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而且会有歧视的目光。

我呼吁社会要更加的关怀心理上面的疾病,也希望会有一些相关的法律的出台和保护的措施和治疗的手段。不要天天就是维思通。


要理解精神疾病不是很难,只要你有包容的心就可以,要走进精神疾病患者内心是非常难,而且他心里时常在变。从生理上说患者也知道某些事不能做,但在情绪失控下还是做了,事后也是比较清楚细节,只是叙述断片,东一锤,西一榔头。心理上很少有负罪感,既使有也一丝掠过,也不在意,所以有会***衣服在大街上乱跑的,达到疯跑级别时已进入紊乱模式,看到电线既感到有电,看到狗吠是挑恤,身上有钱不会花,捡烟蒂抽,天上打雷是雷公发怒想杀他,总之奇思怪想全袭来,自然现象全然关联着他。想逃,却寻不到一寸安全的地方,所以想死一了百了,才发生自伤自残。这样的情况及时送医,在医院关小屋几天,疯叫疯狂几天会慢慢稳定下了。社会上是歧视的,看人疯当笑谈。大多数人对他敬而远之。***无害的疯傻子则玩逗他。我觉得挺好的,不***,不吵架,别人还敬你,远之就远之,我又不想与你交朋友。在村口一站,岳峙山停,有人打我没有,有人打我没有?X的没有。哈哈!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精神疾病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1.生理和心理方面

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关联的,心理因素会导致生理功能出现变化,同样生理功能的改变,也会引起心理活动的改变。人的神经系统是可塑的,精神疾病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相互作用,会导致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以在诊断精神疾病时,要注意了解精神疾病患者是否正患有躯体疾病,如果是生理因素导致心理障碍,当躯体恢复健康了,若仍有后继的心理障碍,就要及时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认知方面,由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概念的使用、推理的逻辑或自我认知、评价的偏差与失误等会造成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2.社会因素方面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因素有很多,如应激性的生活***、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的阶层、社会的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生存的环境等都是精神疾病形成的重要因素,社会的文化、习俗等通过记忆学习会使人的大脑结构,化学和神经活动不断发生变化。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相互影响,它们既可以作为原因因素在精神障碍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也可以作为相关因素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还可以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导致心身疾病。

从生理学讲***者或精神不正常者好胜逞强生活中过于张扬兴奋从心理学讲又心胸狭隘极端妒忌,从社会学讲当得不到他人的赞美或低于他人的优势时会有失落感。久了就会抑郁气滞成疾最终导致成精神分裂症

精神科医生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的?

首先要看你讲的心理问题有多严重,打不打到成疾的程度。如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心理调节方法挺多的。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疾病。

如果精神科医生自己是个***,只有找别的医生治疗。

精神科医生一般都会自我排解心理问题,见得多了就会看的开了,在劝导别人的同时一般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洗礼过程,这就像你问一个健身教练怎么改善自己面黄肌瘦的问题一样,没有强大的心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科医生……

当然你要是拿理发师的头发来打比方我也没有办法,殊不知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上的问题大部分还是要靠自己,所以精神科的医生有心理问题也是靠自己!

既然心理都已经不正常了,要想摆正三观道德,首先要做的就是心理疏导,把这歪了的心掰回来,然后才能纠正他的价值三观,有些人确实脑子缺根筋,不听劝一意孤行,往往容易酿成大祸,有的人会因为一场祸端而心理突然就正常了,这种的还有拯救的希望,有些闯了大祸依然如故,我建议放弃吧没救了。因为这种人大多是自私自利,自己为中心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永远有一种优越感,所以就他干啥!任其自生自灭吧!

精神科医生在真正展开工作前,应该有一段[_a***_]用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西方国家有规定,心理咨询师需要不少于500小时的个人体验,否则不予上岗。中国还是差一点,毕竟一个小时心理督导至少三百元,咨询师在上岗前就要花45000元用来个人体验,还是不能被接受的。

但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还是不一样。好比,得了胃病的医生能不能治疗胃病?当然可以。医生把疾病当做对象,冷静、科学地处理,只要遵循一定方法,治的好治不好都是天意了。精神科医生只要遵循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该开药开药该住院住院,患者能不能恢复心理健康也就看患者自己了。

而心理咨询师不开药,面对的是特别复杂的“人的心理”,如果不先解决好自己的心理问题,怎么能负责任地解决别人的心理问题呢?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想精神科医生还是应该通过督导把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了。就好比我们说,中医推拿,如果推拿的人带着病气,那么被推拿的人非但难好,可能更痛更严重;如果推拿的人元神俱足,加上他的推拿手法,被推拿的人体内的邪气很容易就能被正气驱走了。常常推拿的师傅自己也要想办法驱赶被推拿的人带来的病气,否则他自己也会得病啊。

这个问题问得好。

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精神科医生也不例外,由于职业的缘故,也许他们的心理问题较普遍人更多一些呢。

美国权威杂志报道:

在所有职业当中,医生行业的自杀率排行第一;

在所有医疗行业,精神科医生的离婚率排行第一。

那麽,做为一名精神科医生,他(她)们又是如何排解自身的心理问题呢?

以我从事精神科临床31年的经历和观察,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转换角色”

上班是“精神科医生”,下班就是“普遍人”,就是为人“父”,为人“母”;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更懂得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他们大多会通过运动来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很多精神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都有自己的蓝球队,排球队和乒乓球队,他们懂得通过运动可以使大脑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以释放和缓解工作中的心理垃圾。

※旅行

每年的全国精神科学术年会既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精神科医生们借机旅行的好机会,去年的沈阳年会参会人数突破四千余人,要知道,全国的精神科医生一共才三万余人;

更加人性化的精神卫生机构都会每年组织大家旅游,主题就是“吃、喝、玩、乐”,以放松大家的心身。

※精神科医生更懂得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

他们尽可能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总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尽情地享受生活是他们的权利。

※他们更懂得“学会拒绝”

不会像他们的病人总是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他们更趋向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而拒绝那些无效的社交和应酬,在带来“高峰体验”的同时,更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心理健康。

※他们更渴望“自我实现”

他们的职业使他们明白,人活在世界上,既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这些不过是自我实现当中的副产品。

所以,每治好一个病人,每当成功地干预拯救了一名***者,都会使他们无限欣慰,他们享受到的,是一般人很难享受得到的“道德愉快”,这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

谢邀回答。

双向障碍是什么?是精神疾病心理病吗?怎样才能确诊

双相障碍全称是双相情感障碍,是不折不扣的精神疾病,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生通过详细的精神检查和日常观察才能确定诊断。

说一说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既往包括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以及抑郁发作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以及双相抑郁所包括的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双相障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躁狂和抑郁的交替出现,但很多患者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会表现为躁狂或抑郁之中的一种情感体现,而且双相障碍的患者往往发病年龄更小,躁狂或抑郁的症状表现更严重,与单相抑郁相比较,出现的自残、***行为更多、更严重、更无法预料。

双相情感障碍是我国规定的六种重大精神疾病之一,是国家严重精神障碍建档管理的疾病,所以不言而喻,这是一种精神疾病,不是所谓的心理问题。

但双相情感障碍诊断存在困难,是公认的误诊率高,漏诊率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修正诊断的精神障碍疾病。曾经美国人做过类似的长程跟踪调查,确诊一个双相患者平均需要7.5年,先后经历3名精神科医生,所以即使在精神医学相对发达的美国,双相障碍也是难以诊断和容易误诊、漏诊的。

那么怎么样去确诊一名双相障碍患者?

首先做重要的是详细的询问病史,询问对象包括熟悉情况的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本人,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精神检查,但即使这样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一名住院患者也往往会在住院期间修订她的确定诊断。

比如不久前有一名患者住院时因严重的***倾向,询问病史时患者和家属都分别否认既往存在躁狂或者轻躁狂发作表现,患者既往也曾经在广州诊断过重度抑郁发作,但住院治疗的期间,患者治疗不久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躁现象,所以,家属和患者一定是遗漏了既往的轻躁狂诊断,因为轻躁狂表现本就与正常人差别不大,且持续的时间更短。

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出现转躁现象是可以确定患者是双相障碍的,所以一旦出现转躁现象必须立即停服抗抑郁药物,转为抗***药物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

所以如果之前的躁狂或轻躁狂表现不明显,很多双相患者是会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发作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的疑问有所帮助,关于双相障碍可以私信留言,我会帮你解答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atncure.com/post/7314.html

huangp1489 2024-12-03 07:27 0

回答数 0 浏览数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