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血热」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我们该如何防治?
- 有哪些改变血液质量的方法?
- 关于艾滋病的基本常识有哪些,生活中如何防治?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病程呈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经过。重症患者会出现腔道出血、脑水肿、颅内出血、肺水肿等并发症。
据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能自然感染汉坦***,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犬和免等。在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以大林姬鼠为主。由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液和尿液中携带***,虽然有接触后发病的个别病例,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的排泄物,如尿、类、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亦可导致感染。
4.垂直传播:孕妇感染出血热后***可以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尽管我国从恙螨和柏次禽刺螨中分离到汉坦***,但其传播作用不确定。
出血热的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药物(利巴韦林)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然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和出血等并发症。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一般认为灭鼠后Ⅱ型***的感染率能够得到较好地控制和下降。
2.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实验鼠咬伤。
3.接种疫苗:我国研制的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I型),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Ⅱ型)和乳鼠脑纯化汉滩***灭活疫苗(I型),已在流行区使用,几乎所有人能产生中和抗体,但持续3~6个月后明显下降,1年后需要加强注射。但是有发热、严重疾病和过敏史的人不能接种。
关注天天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知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补充。谢谢阅读!
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刚刚发现了一例出血热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同车的29人被医学观察。正好赶上疫情还没结束,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其实,201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231例,其中1人死亡,而2019年整年,全国上报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364例,死亡7例。
流行性出血热,又叫肾综合症出血热,由汉坦***引起,经老鼠传播,是一种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症状表现的严重急性传染病。
在我国,致病型汉坦***主要为黑线姬鼠(野鼠)所携带的汉滩型***和褐家鼠所携带的首尔型***,除了这两种老鼠外,其他种类的老鼠几乎不传播疾病,传播疾病的主要是野生老鼠。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型传染病,是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东北三省、山东、陕西、河北、湖北等省发病率较高。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暴发于春季农作物种植的时候,另一波暴发出现于秋季。
主要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接种双价灭活的HFRS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_a***_]及时、按期接种,都会使该人的本轮出血热要重新开始免疫。同时需要说明的是HFRS疫苗是灭活疫苗(死***疫苗),接种该疫苗不会因感染活***而发生HFRS。
我们该如何防治?
***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个人应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等)接触;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染,所以没有必要有更多的担心。
我是王药师,坚持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传播心脑血管疾病知识,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留下一个赞吧!另外,如果您还有疫情的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出血热目前尚无抗***特效药,但接种疫苗的保护率可达90%以上,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有效的方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自2008年纳入国家扩大免疫项目,主要用于高发地区的10-60岁人群常规接种。出血热疫苗需接种三剂次,前两剂次间隔2周接种,为基础免疫;次年再接种第三剂,为加强免疫。
防鼠灭鼠:尽量避免在水边、草地等老鼠容易经常出没的地方活动。在野外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在杂草丛生或者有秸秆堆放的地方活动,有可能存在鼠尿鼠粪,建议戴上口罩,以防气溶胶污染。
居家发现有鼠迹,可用鼠笼鼠夹鼠药进行捕鼠灭鼠。
有哪些改变血液质量的方法?
简单易懂的废话,就是吃吃喝喝做做运动的事儿。改善饮食,控制体重,改变作息,加强锻炼。觉得是废话,但能远离疾病。血液的健康四大指标:血脂、血压、血糖、血黏稠度,其中任何一项指标超过或低于正常值时,就会引起机体的多种病变。优化血液已刻不容缓。日常的不良习惯的危害导致血液不健康,如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睡眠不足、缺乏运动、不喜欢喝水、摄入太多盐分,不知不觉给血液囤积大量毒素。都是平时不重视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导致的。
我们都知道,血液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这身体的健康,血液出现问题会诱发诸多病症,甚至说身体的衰老、寿命的长短都与血液质量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改善血液的质量呢?
血液最怕两个字:贫和黏
血管可以看做是我们身体内的生命长河,身体内每一个细胞都需要从这条“长河”中汲取营养,带走废物。我们知道只有流动的河流才能孕育生命,血液其实和河流的道理类似,改善血液质量也可以用治理河道一样:
贫血:贫血看似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严重的贫血除了会造成疲乏物理眩晕之外,还会出现头痛、耳鸣、嗜睡、皮肤干燥等等,尤其是孕期贫血会造成胎儿营养不足体重过低发育受限,甚至是胎盘阳气不足而发生出血坏死、梗塞等。
预防贫血的解决方式:多吃含铁的食物(猪肝、大枣、樱桃等)
血液粘稠:这是近几年听到最多的一个词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血脂稠也越来越多,血液稠了不是好事,血液变稠变黏就会刘的慢,就容易发生血栓,堵塞血管。
预防血液粘稠的解决办法:可以多喝水帮助稀释血液,饮食要清淡,多吃一些粗粮和绿叶蔬菜。少吃动物脂肪(尤其是内脏)和甜品。
对了,改善血液质量还有一个方法是很必要的,就是运动!资料显示,常运动的人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剂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要更高,抗氧化能力更强。运动也可以加速血液的循环,按摩血管,是保持血管弹性的好办法。
关于艾滋病的基本常识有哪些,生活中如何防治?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艾滋病,一种耳熟能详的恐怖传染性疾病。怎么预防其实很简单,懂得艾滋病的传染机理即可。
艾滋病只能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性行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对于现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感染途径几乎都是性行为。所以预防的方法就很简单了,洁身自好!不要***乱约就行了。其次,输液***一定要去专业的医院去。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AIDS的音译,AIDS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全称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艾滋病是一种世界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这个命名表达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艾滋病的三个明确定义:(1)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亦即艾滋病***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围产期等途径传染。(2)免疫缺陷:表示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3)综合征: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个系统的机会***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状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艾滋病。
如何作好自我保护? ①主动认识有关艾滋病的知识,了解预防方法。②洁身自好,与唯一的固定性伴有性关系。 ③劝说自己的配偶或性伴了解认识艾滋病,以保护他们不受艾滋病***的感染,保护他们就是保护自己。 ④清楚了解性伴的生活背景和习惯,如有怀疑,应拒绝与他发生性接触或坚持使用避孕套。 ⑤决不与人共用注射器和针头。 HIV传播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① 有大量的***从感染者体内排出。 ② 排出的***要经过一定方式传递给他人。 ③ 有足量的***进入体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实验证明,HIV感染者的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都带有HIV。因此可知,HIV是经性接触、血液、母婴(围产期)、母乳喂养途径传播的。
HIV的主要传播方式是什么? 在艾滋病流行的早期,首先发现大多数的HIV感染是同性恋者。但是,随着艾滋病流行的进展和流行病学调查的不断深入,发现由于异性人群规模大,HIV在异性人群中传播已经成为当今的主要传播方式,占全球总感染人数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