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复课,从你角度看,要怎么做?
- 如何建立一个应对癌症的策略?
- 促进精神疾病康复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复课,从你角度看,要怎么做?
闺女大一,赶上了疫情,天天闷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天跟我们见面的时间超不过俩小时;除了吃和睡,然后就是衣衫不整瘫在床上呈半昏迷状听网课……
说实话,为了尽快结束这种相看两厌的局面,我们(至少是我)巴巴的盼着赶紧开学,欢送神兽。
但是,作为父母,考虑到疫情的严峻性,还是觉着复课需谨慎:首先,聚集是复课面临的最大难题,宿舍小聚集,上课、就餐那可就是动辄几十甚至上千的大聚集;其次,跟中小学不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留学生,这种覆盖面无形中对每个高校单薄的防疫体系构成挑战;还有,这么多荷尔蒙爆表的年轻人不可能让他们长期的“宿舍—教室(食堂)”两点一线,各个学生社团势必要搞出一些活动,这就是学校防控和疏解学生压力之间的又一个矛盾……
总之,大环境缓和,学校考虑到以上问题再拿出有力措施后,作为家长,还是很愿意尽快复课,然后,尽快结束这种函授教学的方式😂😅
复学牵动着各方神经,在慎之又慎的情况下复学,大家都要珍惜。至于要做什么,官方的各种措施就不在这里赘述。
从家长角度而言,仍然需要注意密切关注孩子的防护和身心健康,多多交流沟通,实时掌握复学情况,不要觉得甩掉包袱了!而且要关注孩子对上学的适应情况。
从学生角度而言,要实时提醒自己注意防护,不能掉以轻心。同时,要迅速投入到学习中来,特别是通过网课学习,很多知识肯定欠缺,在老师引导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优势,尽快跟上老师的步伐。其次,遇到问题或者发现自己落下太多,不要过分急躁,注意调整心态。
从老师角度而言,防控要放在第一位,由于长时间的网课,学生注意力已经不如以前,而且不宜过高估计网课学习的效果,通过进行规范测试,找准多数学生学习的漏洞,针对性补齐,课程推进要低起点缓坡的进行,不能一下就上强度和难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敏感和心理焦虑的孩子要重点关注。
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而言,各种防护要求不能走形式,要及时关注和指导学校规范做好防控,同时指导学校如何开展复学教育工作,不宜过多看中资料审查和开会精神传达,应该从实际出发,关注薄弱学校和班额较大学校的教学组织工作。同时,在教学进度做出要求的前提下,尊重校情和学情,请教育教学一线专家对教师进行复学后相关教学的指导和培训。
珍惜彼此,尊重事实,感恩时代,从心出发,起帆远航吧!
返校前应由家长向孩子充分讲解在校期间应当注意的个人防护知识,并做好返校后的物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口罩、便携式洗手液、一次性手套和餐具等物品。
多吃多喝多睡觉,
多测体温戴口罩!
手部卫生要做好,
减少接触要记牢!
预防***多注意,
复课也要防护好!
在这里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家长,一个是老师!其实我们心里都非常的纠结,到底是复课好还是继续待家里好!有好处坏处!
复课的好处是学生终于能回到课堂上学习,有老师面对面的教学,听课不懂的还可以提问!当然也能让家长解放啦!因为小孩不开心。家长也是要在家监督学生学习,不能出去工作!
复课的坏处是小学生年纪小,不懂疫情的恐怖!不能经常的戴口罩,总是会拉下口罩!所以家长和老师都是非常担心学生的安全!所以说复课或不复课,老师和家长都很纠结,担心!
学生复课后,只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就可以了,我是学校的在职教师也是业务领导,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按照上级的要求,学校在做复课前的各项准备,包括教学活动的准备,学生防控的要求,防控物质的准备,各种应对预案,尽量减少学生之间的接触,错时上学,放学,错时上课,下课,错时就餐,基本做到事无巨细,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和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家长和学生不用太过担心,只要注意不接触敏感地区人员,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戴口罩,勤洗手,就应该没有问题,学校已经全方位的做好了各项准备,防控演练就已经做了几次,开学之前全体教师和学生还要做核酸检测,把危险排在校门之外,学生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好好学习,遵守纪律,听学校和老师的话,就能保证一切都正常开展,如果
还要什么问题欢迎提问
如何建立一个应对癌症的策略?
我们癌症患者苦于没有专业指导,只能随听随信,冤枉钱扔了不少。急需建立一个应对癌症的策略,癌症专家成立的医疗组帮我们解疑答惑。说实话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借我们病患***特发晏赃的机构和个人。
促进精神疾病康复的因素,要比精神疾病的诊疗本身外延大很多,从群体的意义上来讲,涉及到从国家、社会、家庭到个人等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现代医学认为:健康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影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其中的单一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影响因素进行阐述
一、生理层面
1.首先要进行积极就医,早发现早治疗,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复发率跟疾病所处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能做到早发现,进行积极治疗,就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和其他并发症及,促进精神疾病康复。
2.医生定期随访和监测:精神疾病从疾病分类来看,也算是一种慢性病,需要一段时间的规律诊疗才能治愈。所以需要和医护人员[_a***_]良好的协助关系,在康复的过程中,要接受医护人员的定期随访和监测,主要家属或监护人,也要积极和医护人员保持交流和沟通,把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偏离预期的症状反馈给专业人员,方便他们及时调整诊疗方案和策略。
二、心理层面
首先,要让患者学会自我接纳,得了精神疾病的人,往往都有病耻感,甚至有部分人在发病状态下,没有自知力,所以要在正常状态下时,让患者意识到精神疾病也是一种慢性病,是可以被防治的,而且疾病的发生,是有一定的生理原因,不是以个人意志可以转移的,现在社会上有精神病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后,照样可以正常的回归到社会和家庭生活,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可以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比如“美丽心灵”电影里面的纳什,就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同时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数学家,还获得诺贝尔奖。
其次,心理专业支持方面,精神疾病,有时候不仅仅需要药物治疗,更需要心理辅导和咨询,才能从根据上实现精神康复,所以必要时,可以寻找当地的心理咨询师专业人员进行协助,以深圳为例,深圳部分地区的精神卫生中心,已经建立了以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社工和家属这样五位一体的小组,来促进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经过临床实践和实验,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最后,也是更加根本的,就是实现个人成长,精神康复的促进,外界的帮助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所以要从根本上实现个人成长,就更能配合精神科专业治疗,促进精神康复,可以让患者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者参加促进个人成长的相关活动。
三、社会层面
这里的社会层面,还包含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因素
首先,精神康复的促进,家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可以让***患者更好的走向康复,家人的理解会让***患者更容易被自己和外人所接纳,家人的照料是疾病康复和走出社会很重要的一环。
其次,社会接纳很重要,现在社会公众很多人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误区和偏见,觉得精神病人有点可怕,其实90%以上的***患者在服药和正常状态下,和正常人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他们更需要被关怀和理解,社会的接纳,会使得他们更好的走向社会,也更加有利于降低***人的肇事肇祸率。这方面需要全社会,尤其是职能部门,新闻媒体进行正向的引导和宣传。
最后,要有国家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的精神卫生的供给***是相对不足的,随着精神疾病的高发,这种矛盾更加明显,以单病种”精神分裂症”为例,目前的发病率大概在0.6%-1%,但整个国家目前有精神科资质的一生只有两万多名,以深圳为例,深圳的精神科***非常紧缺,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精神科医生大概只有300名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康宁医院,区级精神卫生中心,留到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很少,更别说普通的社康中心,所以国家要加大这块的经济和配套投入。我们国家最几年也在加大心理精神领域的政策扶持,包括出台了10部委试点方案,健康中国2030方案等,极大的促进了相关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国家对精神患者的态度,可以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人的康复之路需要各方面的参与,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方面会做得越来越好!
以下是本次回答的思维导图
我是心联盟姚国辉,心联盟有10000+心理咨询师,70+心理学爱好者城市社群,如果要了解更多关于精神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