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忌是精神疾病吗,妒忌是精神疾病吗为什么

怎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嫉妒心?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现实生活中羡慕嫉妒恨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嫉妒是一种病态?怎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嫉妒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嫉... 显示全部
  1. 怎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嫉妒心?
  2. 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现实生活中羡慕嫉妒恨有何区别?
  3. 为什么说嫉妒是一种病态?

怎样才能消除自己嫉妒心?

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嫉妒心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所以,应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来校正。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证明,有嫉妒心理的人,情绪往往处于焦虑不安、怨恨烦恼等消极不良的心境之中。这种消极不愉快的情绪,会使人的神经机能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心血管的机能,进而导致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官能症等心身疾病发生。(1)将压力变动力。将不服气变为志气,使自己有一种竞争意识,把别人的长处作为促进自己发愤向上的因素。你比我好,我要比你更好,要不服输。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去超过别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健康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得恰当,就会使自己的想法成为达到目标的动力,使自己的追求具有良知和道义。相反,总是想自己不如别人而只会嫉妒,就会造成精神负担,对自己和他人都产生不好的影响。(2)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培养自尊心、消除自卑感和嫉妒心理的有效方法。(3)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精神支持,所以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嫉妒的时候,不妨大度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诚恳地赞扬他。因为信任和友谊会使你感到充实,你也可以感受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心理体验。

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现实生活中羡慕嫉妒恨有何区别?

阿Q精神是弱者的表现,无法自救,也没人帮助他,只能通过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抚慰受伤的灵魂,近似一种变态的性格扭曲。我认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改变了他。

羡慕,嫉妒,恨,则是个人心态的弱点。存在的人多,修养不够。

妒忌是精神疾病吗,妒忌是精神疾病吗为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者在本质和出发点是有不同。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心态的一种调解。他并不存在对那些在各方面强于自己的人的嫉妒恨,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是针对自己,不涉及到任何人,可以说是对他人无害的。

而现实生活当中的羡慕嫉妒恨是一种针对那些比自己生活得好,在各方面优于自己的人恶劣态度,这就涉及到了人的内心深处的一些不良品质,对人对己百害无益。

妒忌是精神疾病吗,妒忌是精神疾病吗为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当时社会中的弱者,对于别人的讥讽、欺侮,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每次受到欺负之后都会用自我解嘲的方式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愤懑与不满,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解压方式。这种自我宣泄的方式对他人和社会基本不构成任何的危害。而现今社会的羡慕嫉妒恨,并不完全是弱势群体对于强势集团的不满。现实社会中,很多人的贪欲没有尽头,只要看到别人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或者别人有的自己没有,就在内心升腾起一种负面的情绪,无端的让自己变得不愉快,会产生一种巴不得别人倒霉运的心态,这种不喜欢别人强过自己的心态是一种阴暗的心态,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对社会都有害无益。

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现实生活中羡慕嫉妒恨区别很大


鲁迅 在《阿Q 正传》小说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的描绘,表现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

妒忌是精神疾病吗,妒忌是精神疾病吗为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现实生活中羡慕嫉妒恨区别很大。


实质分析


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就是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

阿Q及未庄同时代人的思想中等级观念之强已深入骨髓,他们的本我中有一种强烈的权利欲望,一味地要凌驾于一切人的头上。

在现实中,阿Q的这种欲望不但得不到满足反而牺牲自己,满足了别人。为了平衡内心的冲突,阿Q寻找可行的方法。


倘若对手是他心目中“高一等”者,经过自我调节还是可以“忘却”或者“接受”的。

如果对手是那些全不在他眼里或者甚至于低他一等者,他就只好***用核心的防御机制——自欺式精神胜利法,其实质主要是弗洛伊德及其女儿提出的下列防御机制:替代、压抑、合理化。


替代是指把个人冲动转向一个替代物,阿Q受了秀才的气.发泄在小尼姑身上就是例子。

压抑是指把不能接受的意图、情感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具体在阿Q身上的表现就是“忘却”。

阿Q拍拍头就能“忘却”的关键就是要把屈辱压抑到无意识中去。合理化主要指选择一些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宣扬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在阿Q身上表现为“接受”。


当然,阿Q的防御机制还远不止这些,比如他还会“回避”:自己是“癞头”就对一切与此相关的字眼讳莫如深。阿Q心理防御机制的核心内容还是一种等级制度的权势攀比,他只能在精神上给阿Q一定的满足,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充实。阿Q过多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体现着他人格的不健全。

什么说嫉妒是一种病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嫉妒的心理特征;它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的怨恨,是在看到他人卓越之处后产生的羡慕、烦恼与痛苦和落差。

这种“病态”与强烈的占有欲相联系,通常以低估、贬损他人的形式出现;与怨恨、烦恼、愤怒等消极情绪相联系。被嫉妒的内容因人而异,十分广泛:有的嫉妒才,有的嫉妒德,有的嫉妒名,有的嫉妒财,有的嫉妒地位,有的是与他人相处则一切都可成为嫉妒的对象。所谓嫉妒症是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病态?指的是嫉妒心理本身成为社会较为普遍的病症,构成社会的惰性力量,这一病态也是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滋长。它和有格局的成就者嫉妒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成功式的嫉妒者试图通过竞争来达到自己的欲望,并不直接损害被嫉妒者。

而那种心胸狭隘的嫉妒者为了达到自己的欲望和目标,常常向被嫉妒者进行直接攻击—或是将对方打下去,自己取而代之:或是“我即使上不去,也要把你搞下去”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服

心胸狭隘的嫉妒症有五个特征:

第一,他攻击对象在嫉贤妒能,集中攻击那些具有时代开拓精神的能人,牛人。而且,越是不知名,越是没有“背景”的革新者,受到妒忌、攻击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二,嫉妒心理表现的隐蔽性、曲折性。虽然攻击者的心理大都表现不诚,但是,他们从不暴露其真正目的,且表面都是慷慨激昂的。

第三,搜集材料的隐私性。一些惧有创造性成就的高手常常不是败于事业,而是败在那些嫉妒者拼凑的“文章揭发”上。他们常常被一些“秘闻”、“桃色新闻”等不清不白的东西搞得狼狈不堪。用编造“隐私”来攻击一个人,是嫉妒者惯用的手法。

第四,制造舆论的“群众性”民意。把不同层次人的原始心理都煽动起来,造成一种“群众性”的***象,这也是“嫉妒症”患者常用的手法。由于攻击的内容似是而非,在短时间内就可把人的情绪煽动起来。再以此向领导施加压力,造成领导“畏惧群众”而不敢决断的心理状态,把人拖垮。

第五,嫉妒能量表现的权力性。一些人本身就患有此类顽症。他们的嫉妒心理极易通过手中的权力表现出来。不少人成才的曲折、苦难、艰辛,往往与这类人的“弄权”有关。

通过以上了解到“嫉妒症”的危害,这种病态严重阻碍精神文明发展,它主要集中表现在

1、扼***们的进取心,使社会丧失活力。

2、破坏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古人说得好:“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只要你仔细观察,在“嫉妒症”比较严重的单位或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紧张,互不信任,导制相互贬损他人,暗地使招,彼此之间内耗增大,工作效率极低。

3、“嫉妒症”有害于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许多疾病,如胃病、高血压头痛、十二指肠溃疡等,都与人的情绪有关。为嫉妒症缠身的人整天捉摸“算计”别人,必然烦恼甚至愤恨。被嫉妒者莫名其妙地受到他人的非议、指责和有损人格的诽谤,竟无处申辩,也必心神不定,常窝有“无名火”。对健康的危害都可想而知。

“嫉妒症”在我们的发展中如此尖锐,严重阻碍家庭,社会及身心健康,为消除嫉妒症,我们应该:健康的将竞争引入我们的社会,用健康积极的活性来克服社会的惰性;

提升格局,鼓励和支持贤能之土,保护人才。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保护人才,这是消除嫉妒顽症的好方法。对那些嫉妒症“严重”的患者,我们要打开心扉,对他们进行思想疏导,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atncure.com/post/7759.html

huangp1489 2024-12-15 16:16 0

回答数 0 浏览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