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伤寒论》第12条看疾病时,如何忌口?
- 伤寒有生命危险吗有什么特效药吗?
- 伤寒为什么起名字叫“伤寒”?这不是细菌引起的吗?
- 伤寒病有哪些表现?
- 伤寒是什么病啊?
从《伤寒论》第12条看疾病时,如何忌口?
是太阳中风症,是阳浮阴弱,阳浮于外自然发热,阴弱于內自然汗出,有恶风,恶寒,发热的三种不同的感觉,再如上鼻鸣,干呕等症状就是桂枝汤所治之症。以脉搏解释阳浮阴弱,太阳中风己经其备了脉缓,是解释发热汗出的原因,是阴阳不协调,所以有浮和弱的表现。此病宜桂枝汤主之,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若汗不出连续服二三剂,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嗅恶等物。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瑟瑟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2条忌口方面是针对桂枝汤了。
1.服桂枝汤,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五辛:《本草纲目》以小蒜,大蒜,韭菜,芸苔,胡荽为五辛。指具有香窜***性气味的食物而言。
2.酒酪,就是酒类,奶类,及乳制品。
3.恶臭,有特异性气味或不良气味的食品。
从临床来看,忌口是一方面,再就是服汤后的护理了,盖被子出汗,有两个标准,出微汗,全身上下遍身汗出,不要出大,不要流离,微似有汗宜佳。再就是维持两个小时。这样才把桂枝汤的作用发挥好。
严重的伤寒有生命危险的,这个疾病属于感染性的疾病,主要是伤寒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肝脾肿大,皮肤玫瑰疹等等症状,治疗上主要是***用抗生素类的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了毒血症者,则可以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配合激素类的药物治疗。
伤寒为什么起名字叫“伤寒”?这不是细菌引起的吗?
在古代,哪有病毒之说呢?他们的认知是外来邪气包括风寒湿热燥等进入人体产生各种症状的疾病。可以认定是外因。杂病讲的主要是内因。至于其他的如战争,蚊虫,刀伤,房事等不内不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伤寒杂病论》成为经典,是有道理的。
中医学的“伤寒”并非现代医学的“肠伤寒”,广义的是指多种外感热病的统称(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伤寒在古代曾一度严重流行,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从而很早就引起了医家的重视。早如扁鹊视齐桓侯之病,论邪由外入内,即可能是对伤寒传变的原始看法。秦汉以来,研究论述伤寒的医籍与医家,颇不乏数。医籍如《素问·热论》专篇论述“热病”,《难经》有关于伤寒分类的论述;医家如淳于意、华佗等,均有治疗外感热病的具体案例和论述;另外,地下发掘材料也有记载,如居延汉代医简,甘肃武威汉代医简(《治百病方》)为东汉早期文物,其中就记载有伤寒的病名和症状,治疗上则外感风寒以温法治之。由此可见,秦汉以来研究伤寒者并非只是张仲景一家,而是有不少的医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在理、法、方、药上各具特点,不尽相同,但总的体现了一个经验逐渐积累和理论与实践逐渐结合起来的进程,这就给仲景的总结性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伤寒病有哪些表现?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症状包括:持续发热,甚至高烧,精神食欲不振,腹痛和不适,冷漠,反应缓慢,严重时昏迷,脉搏比平时慢,在发病后第二周,部分患者皮肤上成批出现红色丘疹(玫瑰疹)。严重伤寒可在病程的2至3周内引起并发症,如肠出血、黑血甚至休克。肠穿孔、腹痛,特别是右下腹、心肌炎、肝炎等。疾病持续了大约一个月。
伤寒是什么病啊?
伤寒主要是属于一种传染性的疾病,主要是由于伤寒沙门菌经过肠道感染之后所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同时是可以通过粪便或者是口径传播的,而且也会通过一些污水传播,以及日常中的密切接触,都有可能会传染上,所以目前是需要服用一些抗菌的药物来进行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