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疫病和精神疾病,心里疫病和精神疾病一样吗

心理问题都包括哪些?如何在有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区分抑郁、强迫、焦虑、疑病症及边缘性人格障碍及治疗?如何看待心理疾病?心理问题都包括哪些?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说什... 显示全部
  1. 心理问题都包括哪些?
  2. 如何在有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区分抑郁、强迫、焦虑、疑病症及边缘性人格障碍及治疗?
  3. 如何看待心理疾病?

心理问题包括哪些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说什么心理,首先心理和生理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有很多生理问题导致的心理问题。

除了这一类,心理过程包含三大块,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

这三大过程中每一类下面都有很多单独的问题,比如:

心里疫病和精神疾病,心里疫病和精神疾病一样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认知过程的:感觉问题,记忆问题,思维问题

情绪情感过程:情感淡漠,抑郁焦虑等等

意志行为过程:强迫行为等

心里疫病和精神疾病,心里疫病和精神疾病一样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上是按照心理过程分的,按照严重程度分则是另一种分法:

首先是心理异常常见精神疾病精神分裂,心境障碍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等。

其次是心理正常,心理正常又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不健康里面又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

心里疫病和精神疾病,心里疫病和精神疾病一样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上这些心理问题中,心理咨询师的咨询范围只有心理正常的一部分,健康类的职业生涯咨询,一般心理问题,部分严重心理问题和部分神经症。

如何在有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区分抑郁、强迫、焦虑、疑病症及边缘性人格障碍及治疗

题主提到的每一种心理障碍均有各自的定义、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因此,只需要对照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再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就能进行区分了,当然了,抑郁、强迫、焦虑、疑病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会有部分重复,且关系密切,从而会让人有所混淆。今天我们主要从定义上来进行区分,首先,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以情绪低落、悲观、主动性丧失、自我责怪、失眠、食欲减退、出现自杀念头及行为等为主要表现。强迫症则属于焦虑症的其中一种,其典型特征就是强迫症的患者明明知道自己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失没有必要的,但是仍被某种或某几种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所困扰而无法摆脱,如强迫洗手、强迫锁门等等。焦虑症则是以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焦虑症的患者的焦虑并不是由现实情境威胁所致,如失业、***等,而是与现实不符的焦虑、恐惧等,通畅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情绪失控、尿频等表现,这和抑郁症有所想似,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症状无法区分焦虑和抑郁,通畅会被认定为抑郁症。

疑病症很好理解,指的是身体没有器质性病变,但仍然坚信自己生病了,无论是医生的诊断还是别人的解释均无法消除她的怀疑。边缘性人格障碍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无常的性格和行为,很大一部分的边缘性障碍患者具有暴力倾向。

如何区分抑郁、强迫、焦虑、疑病症、恐惧及治疗方法?

这几种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如下:

抑郁的主要症状是持续的心境低落,看不到希望,觉得将来一片黑暗。担心自己的能力和将来会很糟糕。

强迫是反复做或想没有意义的事。担心发生不好事情

焦虑的表现是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等。也是对某些事情担心不安。

疑病的表现是觉得自己得了什么治不好的大病,反复去医院检查。担心得病。

恐惧的表现是不敢去某些场合。担心自己表现不好,担心别人知道什么、看出什么等。

无论症状的表现何如,本质都是担心什么,就是焦虑。所以解决的核心是焦虑,无论哪种心理疾病,焦虑无非是这几种方式

1、认知,如杞人忧天就是对天的认知不对产生了高焦虑。

2、条件反射,如一超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很多人都是受惊吓***以后形成的条件反射,以后到了那个环境就出现症状等。

3、个性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自卑。这主要是家庭教育中指责、批评多,鼓励少,体验少造成的。

所以治疗就是围绕改变认知、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提升自信优化个性来完成。

在理解dm5精神障碍本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抑郁障碍包括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经前期烦躁障碍和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那么抑郁怎么治疗呢?[_a***_]学上是运动药物治疗,比如说可以一些抗抑郁药。心理学上主要是做认知行为疗法,比如说看这个问题是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糟糕,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想,当然这些都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社会学上你要多和人去互动,让更多的开朗的人能带给你快乐,并且多多与家人和朋友进行亲切的互动。

强迫是焦虑的一种形式了。

强迫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就是总是反复的去想一个事情,强迫行为,比如说反复的去洗手。那么也是生物学可以通过运动加抗焦虑药,心理咨询主要是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包括还有可以做一些正念减压,因为它主要是以焦虑为主,还可以做一些暴露疗法,这些都是证明有效治疗强迫症的。

强迫症主要是以非常高的焦虑,所以说如果很严重的话是需要吃一些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的。还需要教给患者放松训练,我们要做的是强迫是有遗传倾向。

那么关于焦虑,在这本书也有体现。

治疗焦虑的方法也是同样生物***动加听音乐或者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那么心理学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还有放松训练,呼吸训练等等,让患者明白,你那些焦虑的事情,其实有很大的可能是不会发生的。

你与其聚焦于那些不会发生的事情,不如怎么样能过好当下?那么也可以做一些正念减压。正念的意思就是注意你当下做的事情。

焦虑其实非常具有遗传倾向,如果父母焦虑的话,孩子很大可能也是焦虑的,孩子会看到父母焦虑,他也会自动化的,有这个反应

那么就不仅仅是去治疗,来访者还要更多的让他的父母也认识到这些问题。那么就不只是个体咨询,更多的是家庭治疗。

疑病症又成为疾病焦虑障碍。





患者会对自己的健康高度担心,这其实也是焦虑了,可以参考治疗焦虑的办法。

边缘型人格障碍。

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他的情绪是高高低低,有一些自残的行为,有慢性的空虚感,跟人建立不好一种稳定的关系。

治疗边缘人格障碍有特种的方法就是辩证行为疗法。这个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加正念减压加情绪管理,有这本辩证行为疗法的书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他的童年往往是处于不稳定的,比如说,父母长期吵架,对他很大的伤害,导致他对亲密关系有隔离。所以不仅是要治疗患者,更要去给患者的父母进行咨询。

因为这是一个慢性病,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就是认知行为疗法,去调整他的认知,他其实想跟人建立关系,可是由于自己的情绪高高低低,会无意间伤害别人。

我们要知道人格障碍占总人口的10%到15%。我们的父母养育模式会造成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患有人格障碍的人,他们的父母在脾气上可能会急躁,又焦虑,甚至打骂孩子。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很难在短时间看到效果的,有很多的,就这个医生把这个病误诊为双相,误诊为躁狂症,是因为他也有这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个病也有焦虑和抑郁,也会把讲的病人去诊断为抑郁或焦虑。

其实人格障碍是人际关系处不好,他也会有三五个好朋友,只是由于他的情绪的高高低低,跟人处不好关系,跟同事跟朋友跟父母等等。

而以上所说的强迫,焦虑,抑郁,疑病症,都是自己跟自己的冲突,而不是跟他人。当然了,我们都不想得病,那么有病,我们也有药,我们也有心理咨询。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谢谢!

如何看待心理疾病?

个人是否健康,是要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衡量。谁还没个头疼脑热的呢?感冒发烧打喷嚏,稀松平常,大家都见怪不怪,多喝水吃点药过几天就好了,当然啦也有一两个月不能痊愈的。可是如果有人得了心理疾病,诸如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等等等,可能会遭到周围的人刻意躲避并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样一来,此人不仅要遭受来自心理病症的种种折磨还要承受来自外界的不理解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甚至是伤害。所以我们包括患者自己都应该了解心理疾病,正确看待并对待它。

首先,心理疾病不同于精神疾病。简单来说,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发病时会表现出明显异于常人的行为举止;而心理疾病可能会伴随终生,可能会逐渐好转也可能会迅速加重,也许在一天中都会有轻重的表现,没有明显的发病界限。

其次,心理疾病像感冒发烧一样,在一定诱因下,可能会找上我们每一个人。患有某种或多种心理疾病的人可能是一位同学们眼里阳光乐观的校足球队队长,老师眼里品学兼优热心助人的学生会干部,也可能是一位身后有着百万员工的企业负责人……我们可能认为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一定是经历过巨大挫折打击的人,我们不理解为什么那些阳光乐观如此顺风顺水的优秀之人也同样饱受着心理疾病的折磨。

再次,心理疾病不易被人察觉,包括患者本人。面对不同的事情,人们会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不同情绪表现,但随着事情的变化,如“消消气”“ 压压惊”,我们的情绪会趋于平复。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比如遇事易激惹容易生气,思虑过度寝食不安,焦躁难耐心悸气短,入睡困难易被噩梦惊醒,在公众场合感到无所适从,大脑空白感知不到情绪变化……我们常常以为是没休息好精神压力大导致的情绪变化,直到它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才会引起注意,我们去看医生,但往往是哪儿难受看哪儿,而非挂号神经科,拍片化验,心脏没事儿哈你没问题哈早睡早起多运动哈诸如此类,于是我们回来经历新一轮的煎熬。

最后,分享几点建议。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朋友,不要存在抵触和自我厌恶心理,不要试图掩饰,因为所有的过激行为可能掩饰成功但却造成新的麻烦和不好的影响。我们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点优势,静下心来,理顺自己,可以写笔记的哦,看自己究竟存在哪些表现和心理负担以及困扰。如果有信得过的朋友或者家人,可以询问他们的意见,具体到某些事某些场合中变现有什么不妥,他们或许会说你没必要那么紧张,你说话速度太快了,或者说你不该发火的,你误会了对方。待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可以通过咨询神经科大夫、咨询心理医生以及自己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资料,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定期反馈并及时调整。我们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在对抗心理疾病的战役中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对于没有心理疾病困扰的朋友,要积极乐观的生活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并且对待他人尤其是有心理疾病的人,要一些包容和理解,尽管有时候对他们的做法实在不能接受,那么不指责不背后议论便是最大的理解和支持了。

欣锐

——大话精神,一个专注精神心理疾病的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atncure.com/post/8171.html

huangp1489 2024-12-27 02:39 0

回答数 0 浏览数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