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的年轻人喜欢说自己是「精神疾病患者」?
- 常见的精神疾病有哪些?
- 侵入性思维是什么原因?
- 如何从生理,心理,社会角度理解精神疾病?
猜想:可能想停不下来,造成心中的事难以忘记,给生活带来烦恼所治
如果像儿时一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大脑不是 老是想起心中的事,也不会这个样
人受想用脑的生理意识,造成大脑有负面影响,所以要改变用脑方式,才可以。
看物体颜色 让你心空 让你的想停下来
受想做事认知 没有眼前画面的颜色
我身边的精神病人是这样的,焦虑不安型和万事求人型。焦虑不安型是:走到哪里都感觉所有人都在议论他,骂他神经病等。万事求人型是:不管大事小事或者私事,都想找人帮忙商量,好象所有人都应该这样做似的。还有一种是疑神疑鬼型:家人怎么看管就看不住的
我国精神卫生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很多精神疾病(如失眠症、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像感冒一样普遍。
目前,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17.5%,其中女性21.8%,男性14.1%,意味着有超过2亿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
更令人常担忧的是,我国精神疾病患者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而选择主动求助专业干预的不到8%。
原因是很多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使精神疾病患者产生强烈“病耻感”,不能顺利融入社会大家庭。甚至很多患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而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
精神疾病的分类
1. 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老年期痴呆。
2.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如酒精依赖综合征。
3.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4. 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和躁狂症。
5.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如焦虑症。
6. 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如失眠症。
7.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如偏执型人格障碍。
8. 精神发育迟滞。即通常所说的智力低下。
9. 心理发育障碍。如儿童孤独症。
10.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在心理学上将心理障碍分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以认知障碍中的感知障碍为例
感知障碍又分为感觉障碍和知觉障碍。
感觉障碍
关于“感觉障碍”的类型,正确的说法是:①感觉过敏;②内感性不适;③感觉减退(不包括“外感性过敏”)。
知觉障碍(包括错觉和幻觉)
知觉障碍包括:①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②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虚幻的知觉)。
根据幻觉涉及的感受器官的不同,幻觉类型包括:①幻听、幻视;②幻嗅、幻味;③幻触;④内脏不适感。
根据幻觉体验的不同真实性,幻觉可以分为:①真性幻觉;②***性幻觉。
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又可以分为:①心因性幻觉;②功能性幻觉;③思维鸣响。
***性幻觉不属于特殊条件下的幻觉类型***性幻觉是幻觉体验的来源之一)。
如果一个人出现虚幻的知觉,不存在某种事物而感知到这种事物的情况,那就属于幻觉。
如果一个人出现下列情况,就不能肯定有幻觉:①歪曲的感觉,把这种事物感知成那种事物;②)歪曲的知觉,把这种事物感知成那种事物(这两种情况属于错觉)。
感知综合障碍
符合“感知综合障碍”涵义的描述是:①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②感觉周围事物像“水中月”、“镜中花”;③ 感觉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
不符合“感知综合障碍”涵义的描述是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
心理障碍会引发一些精神疾病的症状,分类详细,不能一概而论。
以上均为每日谈心·顾老湿原创
转载请联系作者
一般常见的精神疾病有:
精神分裂症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
[_a***_]应急障碍
神经官能症
精神分裂症样***性障碍
所有疾病表现有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之分
阳性症状有:妄想 幻觉
阴性症状有:意志活动的减退,比如被动 懒散
按临床的说法:那些不积极,不向上,不努力,不友好,不***,不按常理出牌的都有精神疾病🤔其实有些呢算是缺点,比如脾气不好,我们国家现在基本消除了文盲,大家都受过教育,很多时候自己多注意,自律,一些小问题不是问题(O_O)?
侵入性思维是什么原因?
侵入性想法是一种进入个体意识层面的想法,经常毫无预兆,其内容往往令人担忧、困扰或怪异。
大多数时候它们只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会反复纠结于这些侵入性思维,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痛苦情绪 (Seif & Winston, 2018)。
出现这类想法其实是大脑活跃的正常表现。我们的大脑有时候会出现某些垃圾想法,这些想法只是意识流中的一部分。虽然这些想法的内容可能是暴力和社会不能接受的行为,但我们应当意识到它们只是随机出现的无意义想法,并不是我们的真实意图或动机。
如果你忽略或不对其进行注意,它们就会随着其他想法淹没在意识流中。
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思绪”,其实就是情绪反应导致的思维,也被称为侵入性思维。
例如我们对自己非常喜欢或厌恶的某个人、某件事一直耿耿于怀,而意识中反复浮现某个人或某件事却无法将其屏蔽。
侵入性思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就像一个侵略者一样,属于不速之客,赶都赶不走,是情绪反应导致的,另一方面这种思维具备思维的特征,有理性色彩,也就是说具有逻辑性和辩证性。
最常见的非植物神经引起的失眠往往就是侵入性思维的杰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吃了褪黑色素或安眠药也是无效的。
抑郁问题也往往是侵入性思维引起的,俗称“想不开”,想不开就不要去想吧,但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想,当你对某人某事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的时候,那就是中招的表现。
焦虑问题也和侵入性思维相关联,例如高考的前一天晚上,大脑又一次失控,各种对高考的担心,而且基本上都是消极的负面***设,而又无法自拔。
侵入性思维在《变态心理学》中非常常见,违背了***和道德的想法非常多,例如一个和父母吵架的孩子,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想要不要杀了父母?杀了父母是违背***的***行为,是羞耻的,不杀又怒火中烧,于是一直纠结其中。
再例如说大街上看见了一个美女,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看见人家外露的胳膊,就想到人家的***,自己也明明知道那是下流的,而这种想法却无法控制,于是罪恶感和负疚感越来越强烈。
我们常见的恋物癖、异装癖等都属于侵入性思维失控下导致的。从学术角度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关于潜意识的理论最能解释这种现象。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让我们找到了抑郁问题的根源,导致一个人“想不开”或者“反复纠结”某人某事的心理学根源是如何形成的。
外界的***会给人产生压力,压力导致了侵入性思维的形成,一旦堆积而无法释放就会促进侵入性思维现象,而人类又无法离开外界,群居动物属性导致的。
思绪是一个文学词语,心理学上没有思绪这个概念,但是思绪恰恰是一切心理问题形成的初始化阶段,应该越早发现,越早心理干预,否则一旦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问题就会慢慢严重起来!
如何从生理,心理,社会角度理解精神疾病?
从生理学讲***者或精神不正常者好胜逞强生活中过于张扬兴奋从心理学讲又心胸狭隘极端妒忌,从社会学讲当得不到他人的赞美或低于他人的优势时会有失落感。久了就会抑郁气滞成疾最终导致成精神分裂症。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精神疾病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1.生理和心理方面
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关联的,心理因素会导致生理功能出现变化,同样生理功能的改变,也会引起心理活动的改变。人的神经系统是可塑的,精神疾病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相互作用,会导致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以在诊断精神疾病时,要注意了解精神疾病患者是否正患有躯体疾病,如果是生理因素导致心理障碍,当躯体恢复健康了,若仍有后继的心理障碍,就要及时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认知方面,由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概念的使用、推理的逻辑或自我认知、评价的偏差与失误等会造成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2.社会因素方面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因素有很多,如应激性的生活***、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的阶层、社会的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生存的环境等都是精神疾病形成的重要因素,社会的文化、习俗等通过记忆、学习会使人的大脑结构,化学和神经活动不断发生变化。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相互影响,它们既可以作为原因因素在精神障碍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也可以作为相关因素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还可以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导致心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