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哪一个更容易导致肿瘤,如何才能预防?
- 怎样才能控制胆囊结石不长大?
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都是导致肿瘤的高危因素,如何预防要做到以下几点:定期体检检查肝胆彩超及肝功能等,早发现早干预;规律三餐饮食,保证早餐;适度饮水,避免油腻饮食等。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主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还没有弄得很清楚。但通过长期的随访观察发现胆结石、胆囊腺瘤***肉、慢性胆囊炎、肥胖和糖尿病和胆囊癌家族遗传史是诱发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有这些高危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该注意预防胆囊癌。
研究发现,有胆囊结石的人群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没有胆囊结石人群的十几倍,而且结石体积越大,数量越多,时间越长,则转变为癌症的可能性越大,在这些因素中,胆囊结石应该更容易导致肿瘤。
胆囊息肉分为良***肉和恶性息肉,其中胆固醇***肉、炎***肉和增生***肉为良***肉,发展为肿瘤的风险较小,腺瘤性因素为恶***肉,发展为肿瘤的风险较大,且腺瘤体积越大风险越大。
慢性胆囊炎很多是由胆囊结石和息肉引起的,所以说它们治疗有相关性,慢性胆囊炎会导致胆囊壁钙化变硬,功能丧失,形成瓷化胆囊,这种瓷化胆囊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腺瘤***肉和慢性胆囊炎都建议行胆囊切除术以预防胆囊癌。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是三种疾病,但是,这三种病是互相影响的,确实都有可能导致癌变,发展成为胆囊癌。
(1)胆囊结石是胆囊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胆囊结石是各种原因,导致胆固醇,胆色素等物质在胆囊里面沉积,形成石头。胆囊结石在胆囊里面,长期***胆囊壁,可导致胆囊壁炎症,损伤。胆囊壁在修复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差错,出现基因突变,最终有可能导致胆囊癌。长期胆囊结石是胆囊癌最危险的因素,70%至90%的胆囊癌患者,存在胆囊结石。
(2)大部分胆囊炎是由胆囊结石导致的
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导致发烧,右上腹疼痛,黄疸等临床表现。90%以上的胆囊炎是由胆囊结石导致的,如果没有胆囊结石的***,堵塞胆道,胆囊很少会发生炎症。所以,胆囊结石是胆囊炎最重要的病因。
(3)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胆囊里面隆起性的肿物,胆囊息肉有很多种,包括炎***肉,胆固醇***肉,腺瘤***肉等等。其中,只有胆囊腺瘤***肉,有可能发生癌变,胆囊息肉直径越大,越容易发生癌变。如果胆囊息肉合并有胆囊炎,那么癌变的几率就更高了。
所以,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都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都可能导致胆囊癌,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发现癌变的苗头,尽管尽早切除胆囊,防止癌变。
胆囊癌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因为它的恶性程度高,治疗困难,预后效果差等因素,因此为许多胆囊疾病患者所忌惮。
胆囊疾病最常见的莫过于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那么这三种疾病,哪种更容易引发胆囊癌呢?
毫无疑问,排第一的肯定是胆囊结石。
流行病学显示,70%的胆囊癌与胆结石有关。例如,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是无结石胆囊癌的13.7倍,直径75px的胆囊结石发生胆囊癌的比例是25px结石病人的10倍。
胆囊结石至发生胆囊癌的时间为10-15年,这说明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癌是长期物理***的结果,其中还可能与胆囊粘膜的慢性炎症、细菌产物中的致癌物质等综合因素参与有关。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生建议大于3厘米的胆囊结石做胆囊切除手术的原因,不是不癌变,也许只是时间未到。
排行第二的,考虑是胆囊息肉
这其中又以胆囊腺瘤***肉出现癌变的概率最高,被各大医生认为是胆囊的癌前病变,发现胆囊腺瘤***肉,恶变率约1.5%。但鉴于现在的医疗诊断技术,很多胆囊息肉隔着肚皮却不能明确是什么性质的。
因此,我们都建议有癌变可能的胆囊息肉,如大于25px的息肉、半年内迅速增大的胆囊息肉等,都要及时手术切除胆囊。
排行第三的是慢性胆囊炎
因为慢性胆囊炎有比较明显的症状,如与胃病分不清楚的腹胀、腹痛、厌油腻、恶心等,所以很多人当作胃病治疗;而恰巧胃病所用的药物,对胆囊炎也有一定的用处,因此会掩盖病情。
反复的炎症,会引起胆囊壁增厚、钙化、萎缩等,过程中会有机会出现癌变。但只要中途来就诊,就能及早发现[_a***_],解决问题。
很多病都是拖出来的。
除上述三种原因之外,胆囊癌还与其他一些因素有关,如做过胆肠吻合的病人、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胆囊完全钙化的胆囊等,患胆囊癌的几率会比正常人高出许多。
总之:
最好的预防,就是主动出击,任何医生都不希望患者成了晚期癌症才来就诊,看着病人凄凄艾艾的样子,医生心情也不好,干起活来也没有成就感。
★若本回答有帮助,请点赞支持!
胆囊炎、胆结石和胆囊息肉在临床上都是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要说到哪个更容易导致肿瘤,这个还真的不好说。为了让大姐更好理解这三类疾病,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1.什么是胆囊炎?它有什么特点?
胆囊炎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它是指胆囊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的某种炎症,在临床上胆囊炎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胆结石,这个大约占据胆囊炎病因的90%,所以说胆囊炎多和胆囊结石并行。
可能大家对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炎的具体机制不明白,当胆囊内有结石的时候,它会运动到胆囊最狭窄的部位,也就是胆囊颈部或者壶腹部,这个时候很有可能使结石堵塞在最狭窄的部位,造成胆囊内压力增高。
如果结石持续性被卡住了,里面的胆汁无法排出去,胆囊黏膜就会吸收胆汁里的水分,胆汁酸的浓度增高,这就会增强胆汁对胆囊的***性,使胆囊壁水肿,诱发一系列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对胆囊壁的损伤。胆囊壁损伤以后,它对于细菌的防御能力就会下降,可造成细菌感染。
胆囊炎患者多在吃的太饱,特别是高脂饮食以后发生,腹痛症状剧烈,疼痛可能会和***的改变而有加重。当结石移动位置的时候,症状可能会减弱或者消失。
2.胆囊息肉和胆结石以及胆囊炎哪个致癌作用最强?
息肉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名词,说白了就是指某个部位多长出来一块肉,它是对这种现象的一个比较生动的描述。胆囊息肉单纯从这个名词并不能看出它是否是肿瘤性的,因为息肉可以是肿瘤因素的,也可以是非肿瘤因素(比如胆固醇息肉、炎***肉等),由于不依靠病理很难确定它是良恶性,所以统称为息肉。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发生癌变的情况不是很多见,只有少数的息肉会发生癌变,一般认为这类息***备的特点是直径>1cm、单发病变且息肉的底部较大、息肉体积近期有明显的变大、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者胆囊壁增厚(特别是年龄>60岁,息肉直径>2cm)。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是需要尽快手术切除的,不是上述的情况且没有什么症状,可以先不用手术,但是应该在6~12个月进行检查以观察息肉是否长大。
单纯的胆囊炎引起癌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引起胆道恶性肿瘤的主要是胆结石和胆囊息肉,如果非要说谁的致癌性最高,这个还是考虑胆结石。因为在临床上,胆结石的发病率要比胆息肉的高,而且临床上胆道恶性肿瘤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结石。
根据大量调查发现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是无结石胆囊壁的13多倍,直径越大的结石,胆囊癌的风险越高。
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怎样才能控制胆囊结石不长大?
目前尚无控制胆囊结石长大的办法。外科医生对确诊的结石性胆囊炎病人,一般都会建议手术治疗,当然,决定权在病人。不过对反复发作的结石性胆囊炎,还是主张积极手术治疗为上策。
对于选择保守治疗,也就是非手术治疗的病人,在处于缓解状态时,没有医生能够给出控制结石长大的办法。
比较清楚的是,多种原因造成胆囊内胆汁成分改变,析出结晶形成结石,这是外界因素无法控制的。医生只能告诉病人,避免暴饮暴食,低脂饮食,适当锻炼,避免受凉、情绪激动、劳累等等,从而减少结石性胆囊炎的发作机会,如有上腹部疼痛不适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按题目可以理解成,结石大对身体健康影响就更大?这可不一定,并且,每个人情况也不一样。
很小的胆囊结石,直径在二、三个毫米以下的小结石,完全可能顺着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再进入小肠,排出体外。也可能滞留在胆总管里慢慢长大,阻塞胆总管,引起发病。这种情况在手术中时有发现。
当胆结石到大不小时,直径在五毫米至一厘米左右,手术中也遇到过大到直径近三厘米的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一旦具备了让胆囊强烈收缩的机会,结石顺着胆汁流出的方向,就很可能嵌顿在胆囊颈部,上不去也下不来,那病人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的剧烈疼痛或者阵发性加剧,经历过发病的都有难忘的体会。
胆结石形状各异,每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有胆囊里只有一个的,也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小结石的。
虽然说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发生癌变的几率非常低,但是,胆囊癌可是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总体预后不良,能生存三、五年以上的非常少。
总之,减少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作更显重要,对于反复发作达两三次以上的,还是应该考虑手术治疗,实在不愿意手术,则应该避免急性发作。
顺便说一句,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西药对部分类型的小结石有溶解作用,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可以化结石,不过复发率高。另外,相关的一些中成药有消炎利胆功效,有溶解微小结石作用,这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我是康医生,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