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母亲是精神病,孩子怎么去医院检查自己有没有遗传?
- 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意识到自己患病吗?
孩子的母亲是精神病,孩子怎么去医院检查自己有没有遗传?
很遗憾,并没有相应的检查项目能够确定孩子是否遗传了精神疾病。
***中,以精神分裂症最为代表性,那么今天我就拿精神分裂症来举例。精神疾病不同于其他我们理解的一些遗传疾病,虽然它本身也具有很明显的遗传倾向。
我们传统理解的关于基因学,大多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现在很多初中生物上都有讲解,比如关于血友病的遗传、白化病的遗传,以及血型的遗传,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甚至通过高倍镜下能够观察得到关于基因和配子的组合规律;然而,精神分裂症属于多病因疾病,其遗传倾向也不能单纯的用自由组合去分析,也就是说,他的遗传不能单纯通过父母中患病情况来进行推断。
不过,根据统计学调查研究发现:普通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达1%,分裂症个体的一级亲属中患病明显增高,其中,同胞患病风险在10%左右,子女患病风险为12.8%,父母的患病风险为5.9%
从发病年龄来说,分裂症的高发年龄在青壮年,也有少数发病于青年之前甚至儿童期,但发病越早往往提示着预后不良。所以,对于题主关心的孩子遗传问题,既然已经出生,只能顺其自然,给予其良好的后天的成长环境,因为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性格特点、应激***等也都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将持续更新相关医学问题
目前的科学水平是没有办法检测一个人是否遗传母亲的精神疾病的,这一点非常肯定,所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的遗传更多的是遗传易感性,就是在同等条件下比别人更容易发病,而不是像乙肝那样确切的遗传疾病。
精神疾病的遗传易感性
因为精神疾病的框架太大,我们就以人们比较关注的抑郁症为例。抑郁症的遗传问题我们研究了好多年,原本我们不知道抑郁症也会遗传,但之后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抑郁症患者的父母中也存在抑郁症患者,所以后来人们做了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发现这样的现象并非偶然,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中确实有遗传因素在起到明显的影响。可并不是抑郁症的孩子们都会得抑郁症,仍然有很多人健康的生活。所以这其中到底是存在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我们目前的医学研究结论是抑郁症患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是一种易感性,父母或直系亲属中存在抑郁症患者的人更容易罹患抑郁症,但并不是抑郁症父母生的孩子就一定会患抑郁症,之前有过研究将抑郁症患者生的一对双胞胎分别留在父母身边和其它的环境抚养,发现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罹患抑郁症的情况,反而是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没有发病。当然任何影响因素都不是绝对的,不过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童年的幸福程度,是否遭受过创伤***等等因素,都会最终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否发病。
所以你的问题,:子的母亲是***,孩子怎么去医院检查有没有遗传,我会告诉你查不了,也没有这个必要。如果想要帮助孩子远离精神疾病,最好的做法是给他一个幸福的童年,做一个负责人的父母,保护孩子免于创伤***的***影响。既然已经有了遗传因素,那么久尽量避免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减少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相较于虚无缥缈无从查起的遗传影响,实实在在的让孩子从小健康成长,保持完整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对孩子的帮助一定是最大的。
***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史,但不一定是绝对遗传。建议保持心情愉快,合理营养,备孕前去妇产科做相关检查,一般情况下不影响下一代。如果不放心,建议正规医院染色体检查看看不一定影响下一代的,有的是后天,平时应该注意营养,休息,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的睡眠,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免疫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预防***。
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意识到自己患病吗?
我认为患者是无法意识到患这种病的。对于我来说就不知道长期失眠会导致抑郁症,进而发展到重度抑郁症。
因为我完全就不知道还有这种病,更没想到我会得这种病,直到确诊后,才开始慢慢的了解这个病。想到以前我脾气暴躁爱发脾气,一点小事我都会***脾气,和我现在服药控制的效果大不一样,现在不会再乱发脾气了,也从来不说后悔不该伺候老人把自己累倒而得病了,也不抱怨他家人了。
在确诊以前我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患病了。
精神病人,知道自己患病吗?这个问题应该分两种情况。第一,***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精神疾病,这种情况叫做自知力缺乏。第二种情况,患者知道自己患有精神疾病,但是不知道精神疾病的性质,这种情况叫做自制力的部分缺乏。通常新发的***人自知力完全缺乏,他们不知道,也不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而嗯,而复发的***人,由于他们之前有过就诊,有过住院的治疗经历,所以他们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但是不承认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的[_a***_]程度,或者目前存在某些危险倾向,所以他们的情况属于自知力的部分缺乏。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由于长期失眠而导至的,长期失眠开始表现出记忆减退,反应迟顿,接鍾而来的是抑郁,情绪波动,但很多青年人还不知道这已经有病了,直至因点点小事就一反常态,把事情闹得一踏糊涂,别人才认为这个人不是这个样子,怎么今天这样了,别人发现了他(她)一定是有病了。病人本人不认为自已有病,当他要知道了自己有病时能积极配合医生和家庭为他(她)治疗,病就好了一多半,所说病人已经清醒,这样病人在医生指导和药物治疗及家庭成员,单位同志等协同配合下,就能很快得到康复,病人本身再稍稍懂得些精神保健方面的常识康复后不复发也同样可以做到。
感谢邀请,精神障碍不同于其他疾病,我们在临床治疗时经常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自知力,也就是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认识及批判能力;所以自知力也是评判患者精神障碍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首先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后,多数人会主动求医,尽快查明原因去对症治疗;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疾病有认识或者感知,我们能正确评判并为此***取行动;而精神疾病患者则不同,因为他们出现精神障碍后会影响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功能,很多精神症状不会出现在躯体表现上,病人不会有身体方面的不适,精神症状往往在患者的思维内容或感知觉上出现问题,虽然很多症状是歪曲的知觉体验,但对于患者本人来说确实感同身受,自然就会相信自己的所听所想,甚至会让病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出现紊乱行为表现。
这时家人发现患者行为异常,会要求病人住院,但病人觉得自己确实体验了某些异常表现,比如确实听见有人在骂自己,当然需要还嘴,确实看到有人跟踪自己,觉得他来伤害自己不是正常的反应吗?如此看来,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确实有一定的“原因”。但这些所谓的“原因”都是精神症状,他们虽然在患者主观体验中存在,但与现实不符,是我们的大脑欺骗了他们。
那我们精神疾病的患者都没有自知力么?当然不是,大多数重性的精神障碍确实病人无明确的自知力,但在神经症、情感障碍等疾病中很多患者还是有一定的自知力的,他们能主动求医,寻求帮助,能够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医嘱服药;经过系统治疗这样的精神疾病还是可以缓解甚至痊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