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养鹅需要预防哪些疾病?
- 冬季宝宝热出来的“暖气病”,宝妈应该如何预防?
- 冬季预防疾病小常识?
批量、大批量饲养鹅的养殖户,应该学习基础的养鹅知识,才能保证获得最大的养鹅利润。
小批量小规模散养为主的,我的养殖只能为您提供参考。很多经验需要在具体的养殖中积累。
我们浙江嘉兴主要养殖浙东白鹅,该鹅体格较大,成年母鹅一般8斤成年公鹅10斤左右。抗病力强!成活率正常达到98%以上,一般整个饲养中不发生疾病,无需***防疫。
当然不发生疾病是有前提的。在寒冷的早春和寒冬,保暖措施必不可少。像我们这样100只及以下的农户,更喜欢利用设施大棚,双膜覆盖的。
白天晴天的时候8点以后到下午4点半前能够满足20-28°的气温,鹅棚两层膜,分别挂个温度表,简单调温还是很方便的。
阴天雨天的时候看情况而定,以不发出凄凄叫声和团在一起为标志。尤其开始10天内,太冷就要捉进小窝,彼此不拥挤就行。更冷的季节,窝上需要覆盖棉被,或者在就近鹅窝的地方生煤炉,有向外通气孔的最安全。
雏鹅活动的场地上铺设软软的碎稻草,一般井水作为饮用水就不错,不会太冷,饲料***用专门的雏鹅饲料,没有的话雏鸭饲料或者雏鸡饲料也可以。
等到20多天快一个月,就可以放牧了。开始选择晴天中午一小时,逐渐适应,大概10天后就能全天放牧散养了。如果它嫌冷,自由出入它的窝。
冬季宝宝热出来的“暖气病”,宝妈应该如何预防?
1、屋子保证每天通风最少1-2个小时;
2、多拖地或使用加湿器,保证屋子湿度合适;
3、把房子的暖气温度调低,保证房子门窗关严在21度即可;
4、多给宝宝喝温水,只要宝宝愿意喝,就不停提醒喝水;
5、多给宝宝吃瓜果蔬菜,及时补充维C;
6、天气好时,可以考虑适当带娃出去晒晒太阳,透透风。
暖气片到了冬天在给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可使用不当或过度,就变成了一把“***”的利剑。选择暖气片材质也很重要,那么暖气片哪种材质好?但是暖气病真让人有点匪夷所思。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暖气病,怎么预防、应该注意什么,可别等到它找上门来再干着急。
为什么会有暖气病?
冬季长时间呆在有暖气的房间里,你是否会觉得口干舌燥、胸闷头晕、烦躁、皮肤干燥?其实这些都是暖气病的症状。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有暖气病呢?由于室内24小时暖气开放、室温比较高,空气湿度就会下降。当空气湿度低于40%时,人体会感到各种不适。而且温暖、封闭的室内也容易滋生各种细菌,侵入人体后导致患病。
如何预防暖气病?
为了防止暖气病找上门,我们可以从室内温度、湿度、空气新鲜度这三方面入手进行防治。
一、控制室内湿度
当室内湿度为50%-60%时,人体感觉比较舒适。所以冬季供暖期间,室内湿度绝对要严格把关。不仅可以利用加湿器调节室内湿度,花草、盆栽、鱼缸等观景也能有效为室内增湿。另外,您也可以放一小盆水在暖气片周围,也可以起到增湿的作用。
二、控制室内温度
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8-24℃,是人体感觉比较舒适的温度区间。集体供暖的家庭,如果觉得室内温度过高或已经出现暖气病的症状,可以开窗通风,当室温降至合适温度时再关窗;如果是自***暖的家庭控制温度就十分方便了。
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要想不被细菌侵袭、不感冒,那么就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开窗通风是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可是如果做不到经常开窗通风,就可以考虑买一台空气净化器放在室内,也可以有效净化室内空气、去除一部分空气中的细菌。
以上就是金旗舰美学散热器小编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的生活有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信息,请多多关注金旗舰,金旗舰旗哥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冬季预防疾病小常识?
1. 学习冬季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树立防范意识;
2. 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以免受凉;
3. 房间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
5. 饮食要均衡,营养搭配;
6. 多饮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1、戴口罩
出门必须戴口罩,尽量选择防护功能较强的医用口罩或者KN95口罩,戴口罩之前要洗手。分清楚口罩的内面和外面,金属条的位置靠近鼻梁的部位,将口罩上下完全的展开全部遮住口鼻,确保口罩密闭性。摘口罩之前需认真洗手,不要触碰口罩的外面以免沾染细菌。
2、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公共用品、与他人接触……都要洗手,最好使用有消毒功能的洗手液或肥皂进行冲洗。
3、食物需注意
水果蔬菜食用前请认真清洗,海产品要深度加工,选购冷链产品时要去正规超市或市场购买,购买时要戴好口罩及一次性手套,烹调时要煮熟煮透,避免出现冷链传播。
4、经常通风,保持家居卫生
室内要经常通风,每隔一段时间要家居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垃圾要及时清理,戴上一次性手套把垃圾袋绑紧及时清理出去,保持干净卫生的家居环境。
5、减少外出,避免接触境外或高风险地区人员
目前我国***疫情病例主要来源于境外输入,非必要情况下,我们要避免跨境旅行、避免接触境外人员,国内要注意避免与疫情高风险地区人员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