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哪些不是肿瘤,但疾病名中却带有“瘤”字的病?
确实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血管瘤,包括动脉瘤,静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等,都不是肿瘤,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从影像检查上常常是个圆圆的,突出的占位,而且,随着时间会逐渐长大。可是血管瘤是因为血管壁薄弱,或者压力比较大,造成的血管内膜破损,向外膨出,小的血管瘤常常没有症状,但是一旦破裂出血就会有危险,特别是动脉瘤破裂出血比较凶险。类似的还有室壁瘤,是心脏局部突出的病变,也不是肿瘤。
治疗上也与肿瘤完全不同,我曾经见过一例脑血管瘤的误以为是肿瘤的想来做伽马刀,我们经过血管造影检查后确诊,做了介入治疗,可以想见,如果按照肿瘤治疗,对病人会有危险。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肿瘤?
肿瘤(tumour)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neogrowth),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neopla***)。医生根据肿瘤的病理学形态、生长方式以及对病人的危害程度,将肿瘤分为恶性和良性两大类。一般而言,良性肿瘤通常不会危及生命,其肿瘤细胞也不会无限制增长或扩散。而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特性是它会扩散与转移。
有人认为血管瘤不是肿瘤,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血管瘤(hemangioma)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
我倒是听耳鼻喉科大夫说过一种病,明明不是肿瘤,可疾病名中却带有“瘤”字,这种病就叫“外耳道胆脂瘤”。
那么,什么是外耳道胆脂瘤呢?它是一种外耳道皮肤脱屑、胆固醇结晶堆积、上皮包裹所形成的囊状团块。目前对外耳道胆脂瘤形成的原因,比较统一的看法是,由于耳朵自洁功能的下降,外耳道脱落的上皮不能及时被排出外耳道,于是便慢慢堆积成团,阻塞外耳道。
得了外耳道胆脂瘤会有什么症状呢?基本上,在外耳道被堵满前,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而在外耳道被堵满之后,也只会出现轻微耳闷、听力下降,不适感比较弱,也不易被察觉;当发生炎症反应后,才会出现耳痛的症状;而当化脓后,会有带臭味的脓性分泌物流出。
外耳道胆脂瘤如果未及时治疗,就会继续增大,有可能破坏外耳道后壁的骨质,然后破坏面神经引起面瘫;侵犯乳突、鼓膜及上鼓室,引起中耳胆脂瘤;突破颅骨,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看来,这种不是肿瘤的外耳道胆脂瘤危害也不容小觑哦!但是大家也不用过分担心,外耳道胆脂瘤的发病率其实并不高。据国外统计表明,每1000个到耳科就诊的人中,仅有一例是外耳道胆脂瘤。
那么,如何预防外耳道胆脂瘤呢?实际上也没什么有效的方法,因为导致耳朵自洁能力下降的原因没有确定,因此预防也无从谈起。不过还是要注意,不要随便用坚硬的东西挖耳朵,避免造成外耳道皮肤破损。这一点很重要,不要经常掏耳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