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说要辩证治疗但是每个中医的辩证结果各不相同,病人如何选择?
- 什么是中医的寒热,如何辩证?
- 中医辨证时,是怎样确认脏腑病位的?
中医说要辩证治疗但是每个中医的辩证结果各不相同,病人如何选择?
无论“传统中医”还是所谓“西医”(现代医学),都需要“辩证”方论治配药,这是必须的。否则,要“望闻问切”干啥?“西医”各种检查丶化验干嘛?
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基本检查过程就是“辩证”过程而后确诊,制定治疗方案,处方配药这是一样的。
至于中医“辩证”结果各不相同是由中医医学“基础理论”和“中医药理论”所决定的。这个你没法选择,信中医你就看中医。就医前,先了解那个中医师患者多丶出名丶胡子长丶年龄长就找谁“辩证”。没准好了,不好继续找,“神医”在民间,能不能找到看你“德缘”。
还是西医厉害。都是仪器看病,还有专人写报告,再把报告的病打入电脑,就有建议用药。无论你花二千几百挂个院士叫兽专家号,还是十块八块的医士号。结果都是那些药片。到底是挂几百上千的人傻,还是挂十块八块的人傻呢?我真搞不懂
中医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这一说,中药根据药性来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用同一个处方,或者是每不同的病症就不能用同一处方,这都是错误的。病人选择医生只是根据医生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来选择就行了,没有必要纠结什么辨证,辨证论治它并不是万能的,有的祖传秘方可以治很多种累的疾病那也没必要去辩证了。对于那些祖传秘方,效果不好的,才根据情况来辨证施治。有的中医拘泥于书本之上,那是一个好医生。看中医就要看这个中医的有效率。
偏方与经方,时方与古经方,角度不同,用药反应与时效不同,往往配方不同却能治病。看多个中医不吃药主症系统不会超三,每看一医便服一贴便是异量数,不是重症者,本人一般不超三五贴便换药(症变药变),古经方药简也许长些。复方三五贴不见效者,该放弃。不信中医者更不能去就诊(心里病不解决者不治)。作为高知学者不了解中药乱喷,上无孝道(就医方向不对,害父母),下无育知(免疫)
这个问题问的好,很值得中医同行们去思考,也给中医爱好者提供思路,目前大部分人认为中医有两个重要思想,一是整体,二是辨证,关于辨证有:八刚辩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五运六气辨证等等,因此,每一位中医师的辨证思路不尽相同,辨证结果也就不同,对于患者来说,谁看病的效果好就找谁,在临床上有好多患者特别善于学习,久病成医,找的中医师很多,但效果都不好,因此,中医看病要静心,不可三天两头换医生,另外还要善于观察医生,鉴别真伪,有些医生打着中医的幌子骗钱,开大方,开大方加中成药等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人生病不容易,看病更不容易,中医师要有大医精诚的道德品质,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而努力学习。
什么是中医的寒热,如何辩证?
寒热辩证,不能孤立的根据个别症状做出判断,而是通过四诊对与它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种症状、体征的概括。具体的说:
热证是指一组有热像的症状和体征;
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
表寒证,发热、恶寒重、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润、脉浮紧等一组寒象与体征,如果出现这种体征,即可诊断为表寒证;
表热证,恶寒、发热重、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等一组热像与体征,如果出现这种体征,即可诊断为表热证。
临床辩证需要注意恶寒、发热与寒证、热证的不同。
什么是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者阴盛阳虚,人体的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多是因为外感阴寒之邪,或者因为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者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寒证的临床表现
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常见的症状为恶寒喜暖、面色晄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糖稀、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寒证的形成
阳气的不足或者外邪入侵所伤,不能发挥阳气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而可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晄白;阴寒内盛者,津液不伤,故而可表现出口淡不渴;如果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皆为澄澈清冷。如果寒邪伤脾,或者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溏稀。若阳虚不化,则容易导致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若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而会表现为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脉紧。
什么是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多是因为外感火热之邪,或者寒邪化热入里;或者因为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者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事劳伤,劫夺***,阴虚阳亢所致。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热证的临床表现
各种热证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常见的症状为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热证的形成
阳热偏则恶热喜冷。大热伤阴,津液暗耗,故而小便短赤;津伤则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欢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如果热扰心神则会烦躁不宁。若津液被阳热煎熬,则会形成痰涕等黄稠分泌物。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就会吐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燥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加速血行,故而可见数脉。
中医辨证时,是怎样确认脏腑病位的?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
意思是说,人体内在的疾病,会在人外面显露特有表现,比如你牙痛,你就捂着腮帮子,你脚痛,你患脚就不敢发力,走路就不平,这些都是很明显的表现。中医经历了好几千年,人民群众把自己的经验流传下来,医家,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流传。
比如有经验的瓜农,可以根据西瓜的外在表现,通过望,摸,拍,就能分析出西瓜,是生是熟,有沙没沙,甚至是西瓜成熟度如何。其实这也是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表现。
五脏系统
中医是以阴阳五行为根据,五行是金、木、水、火、土
五脏配五行是肺主金、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肾主水。
中医又把全身各个部位以及自然和五脏相连
比如肝主木,在体合筯,在志为怒,肝开窍于目,肝与胆相表里,在液为泪,五味主酸,五方主东,五色主青,发病主惊骇,五畜为鸡,五谷为麦,四时主春,木主岁星,五音主角,数主八,其华在爪,五嗅主臊。
这就是木系统,或称肝系统,如果肝脏有问题,就会在以上这些部位,或时间上有反应,比如睡觉,到了半夜一点左右就醒了,过了三点才可以在次入睡,为什么呢?我们一查,半夜一点到三点是丑时,正是肝脏值班之时,所以说那就是肝脏有问题了,如果治这种失眠就要在肝脏入手。
在比如因为生气,所以吃不下饭了,中医认为肝主怒,主木,脾胃主土,五行相克,木克土,所以一生气,肝木克脾土,因此病人就吃不下饭了,诊断定位治疗方法就都出来了,病位在脾胃,原因是肝气不舒,治疗方法就是舒肝理气,健脾胃,助消化。
五脏系统把人体通过经络,由上到下,由内到外,全部串连,由点见面,最后反应的是脏腑的本质。
这就是中医,你说中医科学不科学呢?其实西医也有望诊,问诊,和中医一样,只不过随着高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都习惯了机器,感冒引起的头痛也要作个核磁共振,因为机器能创造更多的利益呀,可是如果望,问诊都忘记了,当条件不允许,没有这些机器时,你还算是个医生吗?难道没有拐棍就走不了路了?
不白话了,欢迎大家点赞加关注